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静伟

李静伟

作品数:54 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动静脉
  • 14篇静脉
  • 13篇动脉
  • 13篇血管
  • 13篇骨质
  • 13篇骨质疏松
  • 12篇动脉瘤
  • 12篇栓塞
  • 12篇畸形
  • 11篇动静脉瘘
  • 11篇颅内
  • 11篇静脉瘘
  • 9篇脊髓
  • 8篇骨质疏松症
  • 7篇血管畸形
  • 7篇脊髓血管
  • 7篇脊髓血管畸形
  • 6篇弹簧圈
  • 6篇颅内动脉
  • 6篇颅内动脉瘤

机构

  • 4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舟山市中医骨...

作者

  • 54篇李静伟
  • 29篇张鸿祺
  • 25篇李桂林
  • 10篇凌锋
  • 9篇曾高
  • 9篇潘定权
  • 8篇史晓林
  • 7篇支兴龙
  • 7篇何川
  • 6篇杜世伟
  • 5篇叶明
  • 4篇孙力泳
  • 4篇何康宏
  • 4篇杨帆
  • 4篇陈健
  • 4篇任健
  • 4篇杜建新
  • 3篇洪韬
  • 2篇王志潮
  • 2篇阚丽君

传媒

  • 22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陕西中医学院...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十届中国南...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0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桂林杜世伟李静伟孙力泳张鸿祺陈健
关键词:静脉溶栓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它不仅使人们肉体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
李静伟史晓林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文献传递
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的微创手术,它以其创伤小、显效快等优势而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然而,该手术的临床适应症仍存在一定争议,因其可能与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相关。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是否由手术继发,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的自然病程,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就PVP是否会增加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及再发骨折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简单综述。
潘定权李静伟何康宏史晓林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再骨折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高流量复杂髓周动静脉瘘一例被引量:4
2015年
患者 男,21岁,因排尿困难5年,伴下肢麻木无力及疼痛2周于2014年10月2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5年前出现排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并予以抗生素等,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右侧为著)。2周前突发后背部剧烈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上述症状迅速进展并出现截瘫。入院时体格检查示:第11胸椎平面以下感觉丧失,双上肢肌力、肌张力Ⅴ级,双下肢肌力0级并且肌张力降低,跟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
李静伟何雪峰杨帆任健李桂林
关键词:髓周动静脉瘘高流量脊髓血管畸形弹簧圈栓塞
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对比剂相关短暂性皮质盲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依靠介入手段获得了很好的疗效,而脑血管造影术也是大多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术后短暂性皮质盲作为脑血管造影非常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作者报道1例左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短时间内出现双眼视力完全丧失的病例,经相应检查确诊为对比剂相关短暂性皮质盲,对症处理后患者视力完全恢复,并结合文献对短暂性皮质盲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等进行了分析。
任金林任金林高鹏李静伟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对比剂
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治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60%~80%,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中胸段至上腰段多见,较少发生于骶段,仅有2%发生于颈段和寰枕交界区。寰枕交界区S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至第2颈椎水平间,最早于1984年由Symon等首次报道。近年来,由于脊髓血管CT血管成像(CTA)、脊髓血管造影术等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SDAVF检出率较前明显增加,但由于寰枕交界区SDAVF发生率低及解剖结构复杂等原因,许多临床医师对其特点仍认识不足,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笔者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内容综述如下。
李静伟杨帆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
小儿脊柱脊髓血管畸形临床特点的研究
李静伟曾高张鸿祺杜建新支兴龙凌锋
闭塞双侧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儿男,5岁,因外伤致脑室出血继而发现基底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患儿足月顺产,既往身体健康,无颅内动脉瘤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5个月前玩耍时被推倒,枕部磕撞床沿,约10 min后出现嗜睡,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及MRI示:脑室内积血,脑干前方占位,考虑基底动脉瘤。予以止血、降颅压等保守治疗,
赵庆顺何川李静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基底动脉儿童巨大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 d,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 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当地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1b)。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压3级,极高危)2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规律服用硝苯地平20 mg/d,
李静伟向思诗凌锋张鸿祺李桂林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动脉
五禽戏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探讨被引量:20
2014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一大顽疾,如何攻克这一顽疾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运动可有效地增加骨量,延缓骨量丢失,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五禽戏作为一种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五禽戏的来源、机理、功效、对骨代谢的影响及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探讨。
李静伟潘定权何康宏史晓林
关键词:五禽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