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刚

作品数:16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入路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4篇外科
  • 4篇减压术
  • 3篇血管
  • 3篇锁孔
  • 3篇锁孔入路
  • 3篇外科手术
  • 3篇显微解剖
  • 3篇颅底
  • 3篇内镜
  • 3篇减压术治疗
  • 2篇三叉神经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管
  • 2篇视神经
  • 2篇视神经病
  • 2篇视神经病变

机构

  • 1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李勇刚
  • 14篇岳树源
  • 6篇苏少波
  • 6篇雪亮
  • 4篇马峻
  • 3篇韩建国
  • 3篇张川
  • 3篇王悦
  • 2篇李海红
  • 2篇贺中正
  • 1篇潘强
  • 1篇陈心
  • 1篇刘献志
  • 1篇韩志铁
  • 1篇魏伟
  • 1篇杨新宇
  • 1篇赵岩
  • 1篇刘恩重
  • 1篇杨树源
  • 1篇赵子龙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并分别在发病24h以及治疗后每周各评分1次。采用Fugl-Meyer评定方法对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IM评定方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观察其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的变化情况,观察时间为28d。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康复组的Fugl-Meyer、ADL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王珩李勇刚
关键词:急性期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侧脑室颞角显微解剖与相关手术入路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侧脑室颞角显微手术解剖。方法结合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对13个成人尸头进行侧脑室颞角及脉络膜裂显微镜下解剖,获取图像资料。结果打开侧脑室颞角后海马及侧副隆起为主要标志,颞角脑室壁与丘脑、尾状核、胼胝体及穹窿等神经结构相关,进一步打开颞角脉络膜裂可暴露环池和大脑脚池内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结论组成颞角的神经结构重要,暴露颞角时应注意保护神经功能区,打开脉络膜裂可治疗累及颞叶内侧及环池的病变。
刘辉岳树源杨树源李勇刚
关键词:显微解剖
异常肌反应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对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改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34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结果患者均于麻醉前诱导刺激面神经颧支,并于面神经颏支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与术前相比,术后异常肌反应潜伏期延长[(16.12±3.17)ms对(14.75±3.32)ms,P=0.015]、波幅降低[(0.11±0.03)m V对(0.13±0.03)m V,P=0.027]。32例(94.12%)分离责任血管后异常肌反应消失;1例(2.94%)切开硬脑膜后短暂性消失,至分离责任血管后完全消失;1例(2.94%)分离责任血管后仍存在。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30例,88.24%)、小脑后下动脉(3例,8.82%)和基底动脉(1例,2.94%),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22例(64.71%)、远端8例(23.53%)、同时压迫根部和远端4例(11.76%)。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至随访结束时,治愈31例、明显缓解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有助于明确责任血管、更彻底地完成面神经减压、改善预后、减少迟发性愈合,同时可以提高术者信心,减少手术时间。
陈晓晨苏少波马峻于福超李勇刚岳树源
关键词:面部肌肉痉挛血管外科手术肌电描记术
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结合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在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术中MRI扫描辅助神经导航系统指导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范围,分析术中MRI对手术过程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术中MRI扫描系统平均扫描(2.11±0.41)次,所需时间15~20min/次;手术时间共延长47~60min,平均(51.20±0.66)min。38例患者术中MRI共发现11例存在肿瘤残余,其中8例于更新神经导航计划后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全切除肿瘤,3例因肿瘤质地坚韧且与周围解剖结构粘连紧密,仅行部分切除;初次全切除率为71.05%(27/38),在术中MRI导航系统辅助下最终全切除率达92.10%(35/38),提高了21.05%(8/38;χ2=4.290,P=0.018)。术后无一例发生与磁共振检查相关性并发症。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中应用MRI结合神经导航技术,为指导手术进程及实时判断手术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从而避免了因术中脑组织漂移造成的术前导航偏差,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贺中正苏少波张川韩志铁李勇刚岳树源
关键词:垂体肿瘤磁共振成像立体定位技术
经眉弓锁孔入路结合内镜切除鞍区肿瘤的治疗体会
李勇刚
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该手术在视神经损伤病例中的适应症和治疗体会,并与经筛入路显微镜手术比较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9例视神经损伤病人行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病人39例,女性病人2...
李勇刚王悦雪亮岳树源
关键词:神经创伤视神经损伤神经内镜
经筛蝶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筛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9例TON患者。通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对经筛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9例患者均实施经筛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总体有效率为53.1%。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术前视力有无光反应、创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与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密切相关(P=0.011、0.016)。而患者年龄、意识状态、视神经管骨折程度、不同手术入路及是否伴有脑脊液漏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ON患者通过经筛蝶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改善伤后患者视力,并且对于术前有光感和创伤后尽早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李勇刚马峻雪亮苏少波张川曹艺耀赵子龙江荣才岳树源
关键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管减压术
累及颅底血管的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累及血管的术前判断方法和术中的辨识及保护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科64例病理明确为蝶骨嵴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病人42例,男性病人22例,术前均有头痛及视物模糊表现,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强化,提示...
李勇刚王悦雪亮岳树源
关键词:颅底外科蝶骨嵴脑膜瘤血管搭桥
经眉弓锁孔入路结合内镜切除鞍区肿瘤
李勇刚岳树源雪亮张川苏少波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60例)采用CEA治疗78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症状性狭窄72例,无症状6例;单侧狭窄66例,双侧狭窄12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标准式CEA治疗,其中72例行单侧CEA,6例行双侧CEA,共行84次CEA手术。 结果 78例患者的84次CEA手术均取得成功。颈动脉阻断时间为18.0~52.0 min,平均(28.0±4.2)min。本组围手术期有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其中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4.8%(4/84)。本组术后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0~38.0个月,平均(18.0±3.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狭窄程度≥50%)为4.8%(4/84),其中2例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症状。 结论 CEA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标准化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甄英伟李勇刚郭社卫周国胜刘兵杨新宇魏伟刘献志岳树源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