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波
- 作品数:41 被引量:2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附9例报告)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 苏少波杨学军张建宁刘春祥岳树源俞凯张大健朱士广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星形细胞瘤
- Von Hippel-Lindau病:三家系报告及文献综述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报告von Hippel-Lindau病3家系临床特征并综述该病与神经系统相关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对中国人von Hippel-Lindau病3家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结论Von Hippel-Lindau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随着医学影像学、基因检测和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von Hippel-Lindau病与神经系统相关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Von Hippel-Lindau病家庭联盟的建立可能会为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相互支持帮助提供有益的平台。
- 苏少波杨学军张建宁张大健刘春祥俞凯曾峥
- 关键词:成血管细胞瘤内淋巴囊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 宫达森崔云魏伟杨新宇雪亮苏少波刘兵赵岩甄英伟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 颅内肠源性囊肿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4年
- 通过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肠源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因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颅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以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中线部位,高发症状或体征多与占位效应相关,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缺乏明确诊断标准,难以与其他颅内囊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困难且误诊率高,明确诊断需依靠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手术全切除是唯一治愈手段。
- 王嘉拾苏少波张川雪亮岳树源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重建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术前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面神经在听神经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TI扫描,利用3D—Slicer软件完成面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并重建肿瘤三维影像;术中行电生理监测。评价手术的切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32例(84.2%)术前DTI重建面神经成像良好,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肿瘤三维空间关系,均与术中验证相吻合;6例(15.8%)面神经未能通过DTI技术重建显示。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的腹侧前下10例(31.3%),腹侧居中16例(50.0%),腹侧前上5例(15.6%),肿瘤下极1例(3.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94.7%)。术后7d,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一V级5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78.9%(30/38)。结论术前DTI下重建面神终技术可指导听神绎瘤患者术中肿瘤的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 于福超苏少波马俊岳树源
- 关键词:神经瘤面神经弥散张量成像
- 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研究背景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本文回顾分析2例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与结果 2例患者分别以脑出血和脑膜瘤术后复发就诊,影像学分别提示左侧额叶血肿和脑膜瘤复发,遂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肿瘤全切除术以及肿瘤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以及CD31、波形蛋白、Fli-1),不表达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1例术后1年随访肿瘤无复发;1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3个月后肿瘤转移。结论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血管性肿瘤,症状与体征多与占位效应相关,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明确诊断困难,难以与其他颅内肿瘤相鉴别,明确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手术全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若肿瘤全切除,可定期随访观察;若肿瘤未全切除,术后应辅助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
- 方军超苏少波孙翠云岳树源
- 关键词: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 宫达森崔云魏伟杨新宇雪亮苏少波刘兵赵岩甄英伟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 异常肌反应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对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改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34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结果患者均于麻醉前诱导刺激面神经颧支,并于面神经颏支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与术前相比,术后异常肌反应潜伏期延长[(16.12±3.17)ms对(14.75±3.32)ms,P=0.015]、波幅降低[(0.11±0.03)m V对(0.13±0.03)m V,P=0.027]。32例(94.12%)分离责任血管后异常肌反应消失;1例(2.94%)切开硬脑膜后短暂性消失,至分离责任血管后完全消失;1例(2.94%)分离责任血管后仍存在。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30例,88.24%)、小脑后下动脉(3例,8.82%)和基底动脉(1例,2.94%),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22例(64.71%)、远端8例(23.53%)、同时压迫根部和远端4例(11.76%)。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至随访结束时,治愈31例、明显缓解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有助于明确责任血管、更彻底地完成面神经减压、改善预后、减少迟发性愈合,同时可以提高术者信心,减少手术时间。
- 陈晓晨苏少波马峻于福超李勇刚岳树源
- 关键词:面部肌肉痉挛血管外科手术肌电描记术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治疗措施与预后相关性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治疗策略及其与预后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早期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讨论DAI患者早期治疗措施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颅内压监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13.85%(9/65)、6.15%(4/65),明显低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的28.57%(16/56)、19.64%(11/56),颅内压监护组病死率为20.00%(13/65),也明显低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的33.93%(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气管切开组与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气管切开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2.00%(31/50),明显优于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的43.40%(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蛋白治疗组与未用白蛋白治疗组比较,前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是预后良好率72.34%(34/47)与后者的27.03%(2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早行气管切开、加强颅内压监护、酌情补充白蛋白对于减少DAI患者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付胜伟苏少波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气管切开术预后颅内压监护白蛋白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复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数据库,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复发患者的血肿量大于未复发者,年龄〉80岁和脑萎缩是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CT密度的减低,复发率逐渐降低。高密度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密度和等密度者。结论术前血肿量、发病年龄、脑组织的机能状态、血肿的CT密度等因素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对治疗策略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苏少波张建宁
-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慢性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