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尧

作品数:16 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输血
  • 5篇炎症
  • 4篇细胞
  • 3篇血红素
  • 3篇输血科
  • 2篇带教
  • 2篇多糖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脂多糖
  • 2篇输血医学
  • 2篇输注
  • 2篇凝血
  • 2篇粒细胞
  • 2篇红细胞
  • 2篇肝硬化
  • 2篇肝硬化患者
  • 2篇冰冻血浆
  • 2篇M
  • 1篇带教模式

机构

  • 1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文爱清
  • 16篇卢尧
  • 7篇孙桂香
  • 6篇滕方
  • 2篇张燕
  • 1篇林辉
  • 1篇陈钧
  • 1篇陈卫
  • 1篇武世文
  • 1篇姚元章
  • 1篇毕玉田
  • 1篇陈伟
  • 1篇周榆
  • 1篇周洁
  • 1篇刘敏
  • 1篇吕科
  • 1篇周晶
  • 1篇王杉

传媒

  • 6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应用于临床标准输注红细胞时间管理被引量:9
2014年
临床严格执行标准输血时间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1项重要内容。利用失效模式与效应(FMEA)分析法前瞻性地找出红细胞输注不能达到目标时间的失效模式。每个失效模式采用严重度(S)、发生频度(O)和不易探测度(D)3个参数评估,由S、O、D相乘得到各自的风险优先数(RPN)。针对RPN值高的失效模式优先制定改进措施,运用PDCA方法实现持续改进,缩短了红细胞输注时间,与标准时间符合率达到100%。FMEA能有效降低输血流程中错误或失误的发生频率,是可靠的降低医疗风险的管理工具。
卢尧滕方毕玉田文爱清
关键词:输血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某医院近5年肝硬化患者冰冻血浆输注回顾性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分析某医院近5年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讨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 FP)使用现状。方法收集某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所有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FP的输注原因、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FP使用情况以及输注FP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肝硬化患者1 511例,其中输注FP者408例(27.0%),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其次为酒精性和胆汁淤积性。408例患者共接受2 708次FP治疗,合计输注693 800 mL,每例的输注次数和输注量的中位数分别为5次和1 200 mL。首次输注FP的主要原因为改善凝血功能、支持治疗和预防性输注,分别占51.7%、30.9%和8.8%。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患者FP每例的输注量和输注次数均高于A级和B级(P〈0.01)。输注FP前PT主要集中于12.1~20 s(72%),APTT主要集中于30.1~46 s(62%)。INR≤1.4的患者接受FP输注后INR未见缩短,而INR>1.8者则明显缩短。结论肝硬化患者输注FP的比例和频次均较高,可能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肝硬化患者FP输注指征有待进一步循证学研究。
武世文孙桂香滕方卢尧程芝灵刘敏周晶张有翠蒋远萍陈伟文爱清
关键词:肝硬化冰冻血浆回顾性调查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因创伤性失血需要输注悬浮红细胞10U以上的患者131例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FP∶RBC)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高比例组(FP∶RBC≥1∶1,n=56)、中比例组(FP∶RBC=1∶2~1∶1,n=43)、低比例组(FP∶RBC≤1∶2,n=32)。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Kaplan-Meier的统计方法,比较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和3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与输血前相比,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患者输血后APTT、PT-INR均无明显变化,低比例组APTT、PT-INR均明显升高(P<0.01)。3组之间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APTT,高vs中vs低:(37.3±12.4)vs(41.1±11.5)vs(49.9±14.0),P<0.05;输血后PT-INR,高vs中vs低:(1.11±0.19)vs(1.20±0.37)vs(1.66±0.62),P<0.05;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高vs中vs低:(19.8±6.3)vs(25.8±11.3)vs(26.6±8.0),P<0.01],但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功能均显著优于低比例组(P<0.05),高比例组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显著少于其他2组,低比例组与中比例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大量输血时,较高比例地输注血浆,有利于预防创伤性失血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周洁吕科滕方姚元章王杉卢尧文爱清
关键词:大量输血冰冻血浆凝血功能
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2025年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组(对照组)处理MEG-01细胞72 h,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②用靶向FTO的病毒液(sh-FTO)和阴性对照病毒液(sh-NC)感染MEG-01细胞,用1 nmol/L PMA诱导sh-NC组和sh-FTO组MEG-01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碘化丙啶(propidium lodrde,PI)DNA染色检测细胞周期、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CD41/CD61染色检测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明场观察和CD61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前体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D、BAK1、BCL2、MCL1)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BCL2蛋白变化情况,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出数据集;使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基因组浏览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UCSC)分析比对BCL2 mRNA上的甲基化测序峰;m^(6)A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m^(6)A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6)A-RIP)验证MEG-01巨核细胞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检测sh-NC组和sh-FTO组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变化,以mRNA半衰期实验和多聚核糖体分离实验检测BCL2 mRNA翻译效率。结果①与DMSO组相比,PMA组FTO蛋白(P<0.05)和mRNA(P<0.01)表达水平升高;②与sh-NC组相比,sh-FTO组FT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发生G1/S期阻滞[(60.80±1.29)%vs(72.13±1.18)%,P<0.01],细胞活力明显降低[(1.17±0.03)%vs(0.69±0.05)%,P<0.05],Annexin V-FITC/PI阳性细胞占比升高[(12.87±0.83)%vs(17.45±1.58)%,P<0.01],TUNEL阳性细胞占比显著升高[(1.03±0.27)%vs(17.49±9.91)%,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
夏文军卢尧吴煌文爱清陈卫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7月)、CBM、CNKI和VIP数据库,搜集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临床对照试验(C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8月。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9个CCT,合计1 632例患者,其中PE组822例,常规内科治疗组8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E组的病死率低于常规内科治疗组[RCT:OR=0.24,95%CI(0.13,0.43);CCT:OR=0.48,95%CI(0.30,0.78)],而总体有效率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RCT:OR=4.04,95%CI(2.80,5.85);CCT:OR=3.45,95%CI(2.11,5.64)]。而按肝衰竭不同分期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E可提高早期和中期肝衰竭治疗的有效率[早期:OR=4.78,95%CI(1.87,12.23);中期:OR=4.43,95%CI(1.77,11.08)],对晚期肝衰竭无明显疗效[OR=1.61,95%CI(0.35,7.38)]。7个研究报告PE组发生187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1.46%),以皮肤瘙痒、荨麻疹为主。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血浆置换治疗可能是肝衰竭患者有效的缓解治疗手段,但对晚期患者效果不明显,同时存在以过敏反应为主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本研究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程芝灵孙桂香林辉卢尧周榆文爱清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META分析临床对照试验
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能力分析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形成能力改变,探究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脓毒症病人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PMA(佛波酯)刺激体外诱导NET形成.采用免疫荧光定性评价NET形成,采用检...
张晗卢尧夏文军文爱清
关键词:脓毒症炎症NET
下调METTL3-LYN m^(6)A-IGF2BP2通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线设计靶向METTL3第1个外显子的sgRNA,构建到lentiCRISPR v2载体;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METTL3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6)A甲基化RNA免疫沉淀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相关基因酪氨酸激酶LYN mRNA上m^(6)A甲基化修饰情况;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LYN的表达情况;利用shRNA敲低m^(6)A识别蛋白IGF2BP1和IGF2BP2,siRNA敲低m^(6)A识别蛋白YTHDF2,qPCR检测识别蛋白敲低水平及LYN的mRNA表达情况;RNA免疫沉淀实验进一步检测IGF2BP2与LYN mRNA的结合情况;放线菌素D抑制转录后,qPCR检测LYN mRNA半衰期。结果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METLL3基因敲低的HUVECs细胞系。METTL3基因敲低后,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0.05),细胞迁移相关基因LYN mRNA上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LYN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敲低m^(6)A识别蛋白YTHDF2和IGF2BP1,对LYN 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敲低IGF2BP2,LYN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RNA免疫沉淀实验结果显示IGF2BP2与LYN mRNA结合。mRNA半衰期实验结果表明敲低IGF2BP2降低LYN mRNA稳定性。结论敲低METTL3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IGF2BP2识别并结合LYN mRNA上m^(6)A修饰位点,调控其mRNA稳定性来发挥作用。
白秦陈燕华卢尧吴煌文爱清
关键词:内皮细胞细胞迁移
储存血中游离血红素对中性粒细胞FPR2的表达调控
目的 探讨储存血中游离血红素通过microRNA-144-3p调控中性粒细胞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FPR2)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DMSO(...
孙桂香夏文军张晗卢尧张琳景文爱清
关键词:血红素炎症消退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1种有效降低输血风险的管理模式被引量:4
2012年
失效模式指的是一个流程中任何可以导致与预期不符或不能达到相应要求和标准的故障、错误或不足,由此引起的后果则被称作效应。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 alysis,FMEA)是一种可靠性分析方法,它针对选择的一个复杂流程,找出其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影响的严重程度,并找出正确的改善行动,最终达到避免风险的发生和降低伤害程度的目的。
卢尧文爱清
关键词:FMEA输血风险
胞外DNA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炎症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小鼠胞外DNA的生成情况及其对肺部炎症损伤的作用。方法以LPS(6 mg/kg)经鼻气管滴注法建立ARDS模型。4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NaseⅠ组、LPS组和LPS+DNaseⅠ组,每组10只。造模后24 h取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测细胞数量,采用超敏荧光核酸染料检测其中双链DNA浓度;采用ELISA检测BALF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浓度。结果 LPS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肺泡出血及间质水肿,提示LPS诱导ARDS建模成功。LPS组BALF中细胞计数、MPO、IL-6、TNF-α和双链DNA浓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S+DNaseⅠ组肺损伤评分和炎症指标均较LP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LPS诱导ARDS小鼠BALF中胞外DNA浓度升高,而DNaseⅠ能够降低ARDS小鼠BALF中DNA浓度,减轻肺部炎症损伤。
卢尧王凌峰张晗夏文军孙桂香文爱清
关键词:脂多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损伤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