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爱清

作品数:73 被引量:574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8篇细胞
  • 17篇输血
  • 14篇创伤
  • 9篇失血
  • 8篇休克
  • 8篇血性
  • 8篇失血性
  • 7篇失血性休克
  • 7篇内毒
  • 7篇内毒素
  • 7篇内啡肽
  • 7篇Β-内啡肽
  • 7篇白细胞
  • 7篇创伤失血
  • 7篇创伤失血性
  • 6篇炎症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输血科
  • 5篇免疫

机构

  • 65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解放军第30...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重庆三峡中心...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作者

  • 73篇文爱清
  • 16篇卢尧
  • 13篇滕方
  • 10篇王军
  • 8篇孙桂香
  • 8篇蒋建新
  • 7篇陈伟
  • 6篇刘良明
  • 6篇冯凯
  • 5篇邓光贵
  • 5篇胡德耀
  • 5篇陈方祥
  • 5篇朱佩芳
  • 4篇王正国
  • 4篇何静
  • 4篇张燕
  • 4篇张文俊
  • 4篇周榆
  • 3篇杨清武
  • 3篇林辉

传媒

  • 13篇重庆医学
  • 1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医院管理...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 1篇2006年急...
  • 1篇第五次全国中...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β-内啡肽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2年
β 内啡肽是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双向联系的重要介质之一 ,在免疫系统内发挥重要的调理功能。研究表明 β -内啡肽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免疫调节中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其作用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 。
文爱清刘良明胡德耀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免疫Β-内啡肽免疫功能
287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析被引量:28
1998年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因,利用细菌培养、解脲支原体培养、免疫荧光检测沙眼衣原体等方法,对287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282例检出病原体,其中淋球菌78例(27.65%),解脲支原体49例(17.37%)、沙眼衣原体45例(15.95%),较国内其它报道少;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特别是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增加,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甚,共98例,占病例总数的34.75%。混合感染及条件致病菌也日益增多。药敏试验示细菌耐药株增多,尤其是对常用抗生素。提示目前国内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日趋复杂,故进行病原体检测,对临床用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鲁元刚张文俊李文维赵莉蓉伍津津文爱清李伟
关键词:泌尿生殖系感染病原体
人TLR4基因5’正调控区的鉴定
目的初步确定TLR4基因5’远端體系细胞特异性的转录调控区域。方法采用分子克隆结合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构建TLR4基因5’旁侧-2413-+66序列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的重组质粒及其缺失质粒,通过DEAE-D...
冯凯文爱清黄宏朱佩芳王正国蒋建新
关键词:内毒素
文献传递
381例住院病人痰细菌培养的药敏分析
1998年
目的:选择抗感染的适当抗生素。方法:通过痰培养分离菌株,再用药敏试验筛选抗生素。结果:①革兰氏阳性菌占38.63%,阴性菌占41.10%,霉菌占20.57%;②头孢哌酮对所有检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先锋霉素V加丁胺卡那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除绿脓假单胞菌外的抗菌活性高于头孢哌酮。结论:中低价位抗生素仍是有效的抗菌药物。
杨肇亨黄勇邓光贵张文俊文爱清
关键词:住院病人细菌培养抗生素药敏试验
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2年8月,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等方法获取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的相关文献;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严格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进行文献筛选、文献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累计414例患者,其中血浆置换治疗组(PE组)198例,常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2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E组明显提高了总体治愈率[RR=1.48,95%CI(1.19,1.85),P=0.000 5],缩短了住院时间、禁食时间以及腹痛缓解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总体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RR=0.60,95%CI(0.29,1.24),P=0.17]。结论与常规综合治疗相比,PE是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是目前所获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s来评价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武世文刘勇坚周洁滕方文爱清
关键词:血浆置换胰腺炎META分析高脂血症
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77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开展其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1期)、CNKI、VIP、Wan Fang Data和CBM数据库,并辅以参考文献追溯和手工检索方法,查找观察时间≥6个月的有关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时间至2014年11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 3.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2篇文献,共计1 660 472例输血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95%CI(0.48,0.69),P<0.000 1]。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2%[95%CI(0.31,0.55),P<0.000 1]、0.55%[95%CI(0.41,0.70),P<0.000 1]、0.56%[95%CI(0.43,0.70),P<0.000 1],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比例分别为发热反应38.85%[95%CI(34.27,43.53),P<0.000 1]和过敏反应55.67%[95%CI(50.79,60.50),P<0.000 1];不同种类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红细胞0.41%[95%CI(0.32,0.50),P<0.000 1]、血浆0.57%[95%CI(0.43,0.72),P<0.000 1]、血小板1.00%[95%CI(0.73,1.30),P<0.000 1],其中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红细胞和血浆(P<0.05)。结论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采取综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滕方张燕孙桂香林辉熊鸿燕文爱清
关键词:输血输血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
压力蒸汽灭菌柜重点阶段监测意义的探讨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探讨压力蒸汽灭菌柜重点阶段的灭菌效果。方法 对使用前、维修后、报废前、同种型号灭菌柜组装后灭菌效果与日常灭菌效果的关系 ,进行了观察。结果 用生物法监测日常压力蒸汽灭菌柜的灭菌效果和压力蒸汽灭菌柜重点阶段灭菌效果有显著差异 ,重点阶段的压力蒸汽灭菌柜灭菌不合格率明显高于日常使用中的压力蒸汽灭菌柜灭菌效果。结论 使用压力蒸汽灭菌柜除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常规监测外 ,更重要的加强重点阶段的监测 ,以利提高灭菌效果 。
于瑞英张文俊文爱清
关键词:生物法
白细胞介素与移植排斥反应被引量:1
1999年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可参与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损伤.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体液中某些白细胞介素水平测定对移植排斥诊断、鉴别诊断、抗排斥疗效评价有重要作用。
文爱清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2025年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组(对照组)处理MEG-01细胞72 h,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②用靶向FTO的病毒液(sh-FTO)和阴性对照病毒液(sh-NC)感染MEG-01细胞,用1 nmol/L PMA诱导sh-NC组和sh-FTO组MEG-01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碘化丙啶(propidium lodrde,PI)DNA染色检测细胞周期、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CD41/CD61染色检测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明场观察和CD61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前体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D、BAK1、BCL2、MCL1)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BCL2蛋白变化情况,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出数据集;使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基因组浏览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UCSC)分析比对BCL2 mRNA上的甲基化测序峰;m^(6)A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m^(6)A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6)A-RIP)验证MEG-01巨核细胞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检测sh-NC组和sh-FTO组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变化,以mRNA半衰期实验和多聚核糖体分离实验检测BCL2 mRNA翻译效率。结果①与DMSO组相比,PMA组FTO蛋白(P<0.05)和mRNA(P<0.01)表达水平升高;②与sh-NC组相比,sh-FTO组FT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发生G1/S期阻滞[(60.80±1.29)%vs(72.13±1.18)%,P<0.01],细胞活力明显降低[(1.17±0.03)%vs(0.69±0.05)%,P<0.05],Annexin V-FITC/PI阳性细胞占比升高[(12.87±0.83)%vs(17.45±1.58)%,P<0.01],TUNEL阳性细胞占比显著升高[(1.03±0.27)%vs(17.49±9.91)%,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
夏文军卢尧吴煌文爱清陈卫
δ、κ、μ受体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抑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何种阿片受体亚型介导了血浆β -内啡肽 ( β -endorphin ,β -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 ,分别以δ、κ、μ受体高选择性拮抗剂nal trindole(NTI)、nor-binaltorphimine(Nor-BNI)和小剂量纳洛酮 (naloxone ,NAL ,相对选择性 μ受体拮抗剂 )为工具药 ,作用于休克 1h血浆处理的脾细胞 ,观察刀豆素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 -2 (IL - 2 )分泌及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IL - 2R)表达的变化。实验分休克血浆组 (Ⅰ组 )、受体拮抗剂治疗组 (Ⅱ组 )、受体拮抗剂自身对照组 (Ⅲ组 )及基础对照组 (Ⅳ组 )。 结果 Ⅱ组与Ⅰ组相比 ,10 μmol/LNAL(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 )非常显著地增强脾细胞增殖功能、IL - 2分泌和IL - 2R表达 (P <0 .0 1) ;小剂量NAL( 1~ 10 0nmol/L)对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影响。NTI和Nor-BNI显著降低休克血浆对脾细胞增殖功能、IL - 2的分泌及IL - 2R表达的抑制 (P <0 .0 5或P <0 .0 1) ;但各项指标都仍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1)。Ⅲ组与Ⅳ组相比 ,NTI抑制脾细胞增殖功能、IL - 2的分泌和IL - 2R的表达 ,其中 10 0 0nmol/L的NTI抑制效果较显著 (P <0 .0 5 )。Nor -BNI和NAL自身对照组对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
文爱清王军刘良明胡德耀
关键词:受体创伤失血性休克Β-内啡肽免疫抑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