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龙
- 作品数:49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rhG-CSF动员的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免疫学特性研究
- 目的 分析经rhG-CSF动员的健康亲缘供者或无关供者外周血与骨髓采集物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75例健康供者.采用rh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5~7.5ug/kg/d),动员期间每日监测血常规及外周血干细胞计...
- 高素君苏龙谭业辉刘晓亮赵杨祉刘宇俞萍陈耐飞韩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多种血液病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限制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目前aGVHD的主要预防进展做一综述,分别从基于药物的预防策略、基于免疫细胞的预防策略及aGVHD预防新靶点展开论述,以期为aGVHD预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高娟张亚朋苏龙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原发于骨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一例
- 2012年
- 患者,女,61岁。因进行性胸、背部疼痛3个月,双下肢无力伴麻木1个月,截瘫1d于2010年9月27H入院。2010年6月初患者开始出现胸、背部阵发性疼痛,逐渐累及双侧肩胛骨、腋下及心前区。2010年8月末出现左下肢麻木,继而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2010年9月未双下肢麻木、无力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感觉减退,
- 杨雷刘子玲郭亮苏龙李佩桐范秀丽李薇
- 关键词:细胞淋巴瘤肩胛骨双下肢无力左下肢麻木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
- 黏蛋白1与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目前不可被治愈的恶性浆细胞肿瘤。免疫治疗在消除MM微小残留病、降低复发、提高患者总生存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黏蛋白1(MUC1)为MM相关抗原,以其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部分MUC1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并报道有临床反应。该文讨论MUC1及其作为MM免疫治疗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
- 何秋立苏龙高素君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疗法
- 霍利斯弧菌引起的重症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3年
- 霍利斯弧菌(豪氏弧菌)是一种嗜盐弧菌,由Hickman等在1982年发现,2003年该菌被重新命名为Grimontia hollisae。霍利斯弧菌分布于自然界,可引起中重度的肠炎,发病率低。2012年7月,笔者发现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该菌引起皮肤感染合并败血症的病例。
- 杨雷陈晨苏龙姜艳刘子玲李薇
- 关键词:文献复习重症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皮肤感染自然界
- 靶向CXCR4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希望
- 2022年
- 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复发是其治疗失败的关键所在。骨髓微环境的保护作用在白血病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白血病细胞向骨髓归巢与定植受趋化因子受体(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调控。阻断CXCR4动员白血病细胞脱离其保护性骨髓微环境可有效促进白血病细胞被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杀伤。阻断CXCR4联合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急性白血病潜在的治疗方案,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疗效改善有限。因此,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仍有待更多研究探索,以进一步提高该治疗策略的疗效,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 苏龙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趋化因子受体
- 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再分层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CEBPA)基因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常见基因突变之一,可分为单突变与双突变。CEBPA双突变为AML预后良好指标之一,但AML为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根据CEBPA基因突变位点、合并基因突变、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等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进而有助于建立新的预后分层体系。因此,探索CEBPA双突变AML再分层策略可能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 张亚朋高大苏龙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 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APL患者248例,其中高白细胞患者70例,分析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诱导治疗的疗效。非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为主,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蒽环类化疗药物为主,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248例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为28.2%(70/248),其中WBC为10×10^9/L~50×10^9/L 46例(18.5%), WBC>50×10^9/L且≤100×10^9/L 14例(5.6%),WBC>100×10^9/L 10例(4.0%)。高白细胞AP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ML-RARα融合基因S型(P=0.004)及FLT3-ITD基因突变(P<0.01),原发性纤溶亢进更加严重;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低于非高白细胞APL患者[88.9%(48/54)比98.1%(152/155),P=0.013],早期死亡率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11.1%(6/54)比1.9%(3/155),P=0.013]。高白细胞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出血。结论高白细胞是APL不良预后因素,诱导治疗应重视凝血异常的纠正、联合化疗迅速降低白细胞,以及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诱导分化综合征,以期降低早期死亡率。
- 张云蔚高素君刘晓亮谭业辉刘秋菊苏龙杜雅哲李薇
- 关键词:白细胞
- 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FLT3-ITD突变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相关性研究
- 高素君李薇苏龙谭业辉杨岩刘晓亮喻萍胡瑞萍林海王丽莉
- 6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与年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点,探究AML细胞遗传学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初诊原发AML患者64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核型异常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进行识别和描述。结果正常核型、平衡核型及非平衡核型呈现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随年龄增加,正常核型的比例从6.67%(0~9岁组)升高到58.33%(≥70岁组)(X^2=20.68,P=0.001),平衡核型的发生率从73.33%(0~9岁组)降低到11.11%(≥70岁组)(X^2=48.22,P〈0.01),非平衡核型的发生率从3.39%(10-19岁组)上升到30.56%(≥70岁组)(X。=18.92,P=0.004);复杂核型在0~9岁组的发生率为6.67%,10~19岁组及20~29岁组未检出,从30~39岁组到/〉70岁组,其发生率由1.72%升高到11.11%(X^2=8.34,P=0.080);单体型核型在30岁以下组未检出,30岁以上组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8,P=0.311)。结论不同染色体核型具有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这可能为AML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提供有益参考。
- 苏龙高素君李薇谭业辉姚程宋艳秋杨岩刘子玲白欧林海杨雷王畅崔久巍王冠军
-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年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