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骥琼
- 作品数:46 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 1996年
- 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胡骥琼,李涛(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芜湖241001)脾脏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大量报道,并已形成共识。故近年来发展了不少保脾手术。对非手术治疗脾裂伤也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就脾裂术中情况与探讨非手术...
- 胡骥琼李涛
- 关键词:脾破裂创伤
- 胰腺占位术中细针穿刺的应用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胰腺占位性病变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IFN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6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术中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和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三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 %、77 3%、80 6 % ,差异无显著意义 ,且三种检查的结果是互相交叉的。IFNA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4 / 36 ) ,但可取得细胞病理学诊断 ,未发生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IFNA与影像检查结合应用 。
- 王道明胡骥琼芮景姚凯黄陆强
- 关键词:细针抽吸胰腺占位
- 胰头癌根治术中球囊内支撑处理门静脉技术的应用
- 1998年
- 本文报告2例分别伴有慢性胰腺炎或肿瘤接近门静脉的胰头癌,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应用Fogarty导管作门静脉的支撑以游离门静脉、控制门静脉出血,其效果良好。作者认为此技术简便、安全、有效。
- 胡骥琼房淑彬李涛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球囊导管门静脉胰头癌
- 血管形成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 2010年
-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已存在的血管中形成新的血管,涉及内皮细胞、外周的周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生成血管的细胞因子等多个相互作用。具体步骤包括现有血管外基膜的降解,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导致形成新空间,以及血管床的分化和成熟。血管生成初始释放前血管生成因子发起的促进血管形成的因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这些因素结合到内皮细胞各自的细胞表面受体,导致其激活,其中包括诱导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增加内皮细胞迁移和侵袭。了解蛋白酶在血管生成中的复杂性,对于血管瘤中新生血管的刺激和抑制,有助于认识新的靶点。
- 封旭光胡骥琼司春强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血管瘤
-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 胡骥琼薛清泉梁双超
-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动脉旁路术
- 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新斯的明行肠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2年
- 为探索快速、彻底且无污染的术中肠减压方法,提高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手术的安全性,对51例病人于肿瘤近侧置直径1.0cm的双球囊导管,外端接负压吸引,肌注新斯的明0.5mg增强肠蠕动,促使肠内容物流向远端,并经负压吸引而排出体外。全部病例肠减压效果良好,术后无腹胀,无吻合口漏,切口一期愈合。结果表明,术中肠减压应用新斯的明可以达到快速、彻底的目的。
- 胡骥琼李涛等
-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肠道减压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 胡骥琼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流出道侧支循环
- 经胆道镜Fogarty球囊导管介入治疗胆道出血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房淑彬胡骥琼
- 关键词:胆道镜FOGARTY球囊导管介入治疗胆道出血
- 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 胡竞江峰胡骥琼
-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置管溶栓
- PBL联合CBL教学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0年
- 血管外科是普外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临床带教中也在不断摸索之中,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多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进行,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联合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辅以病例来演示,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前期的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开展效果良好,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积极推广。
- 梁双超夏友传冯桂林许贝张安冬李方宽胡骥琼
- 关键词:血管外科临床教学PBLCBL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