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林
- 作品数:44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miR-133a-3p高表达对ZIKV复制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寨卡病毒(ZIKV)感染A549细胞后诱导的小分子非编码RNA-133a-3p(miR-133a-3p)对ZIKV复制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在1×10^5/mL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皮细胞系A549中感染ZIKV,感染复数(MOI)为0.5,感染后在不同时间点收取RNA样品,以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iR-133a-3p相对表达变化;同时在1×10^5/mL的A549中,转染3μL的miR-133a-3p模拟物(miR-133a-3p mimic)使miR-133a-3p高表达,转染后24 h,接种MOI=0.5的ZIKV或用终浓度为100μg/L的polyⅠ∶C处理细胞,感染后48 h收取细胞RNA或蛋白样品,通过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s)检测ZIKV的RNA的复制水平及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将1μg含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SRE)的萤火虫荧光报告质粒(ISRE-luc)和50 ng海肾荧光报告质粒(pRL-TK)与3μL的miR-133a-3p共转入1×10^5/mL的A549中,转染后24 h,接种MOI=0.5的ZIKV或用终浓度为100μg/L的polyⅠ∶C处理细胞,在处理48 h后通过双荧光报告实验检测含ISRE序列的萤火虫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ZIKV感染可影响A549细胞内miR-133a-3p表达,相对于0 h,在8、16、24、36、48和72 h,miR-133a-3p值分别为:0.45±0.048、0.4±0.084、0.52±0.004、0.82±0.229、1.41±0.167、2.86±0.219;miR-133a-3p过表达使miR-133a-3p mimic组的ZIKV NS5 RNA相对于mimic control组值为:0.3355±0.031,使IFN-α/β、ISG15、IFIT1(按图A→H的顺序)相对值为:3.46±1.10^5、1.329±0.198、2.723±0.966、1.48±0.0595、3.3±0.4、2.83±0.442、5.79±0.277、1.98±0.362、5.96±0.796、5.94±1.007、7.07±0.1115、5.96±0.7957、5.96±0.796、7.16±0.42、2.2±0.491、1.92±0.189。结论ZIKV感染A549细胞影响miR-133a-3p表达;miR-133a-3p过表达抑制ZIKV复制并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
- 任凯孙红刚段晓琼廖鑫忠陈利民李世林
-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复制
- 一种血液病原体灭活效果质控方法的建立
- 杨春晖曾沛斌陈利民李世林
- 寨卡病毒感染与输血安全被引量:1
- 2021年
- 寨卡病毒(ZIKV)是1种通过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ZIKV感染人体后通常引起轻微的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常被忽视,但少数感染者会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孕妇感染ZIKV有可能造成胎儿或婴儿小头畸形,因此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由于ZIKV存在高比例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较高的病毒血症发生率,目前我国并未将该病毒纳入献血前常规病原体筛查,因此存在通过输血传播的风险。本文简要介绍ZIKV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特点、致病机理等,主要探讨ZIKV感染与输血安全。
- 慕容容叶海艳徐敏李世林
- 关键词:输血安全无症状感染病毒血症
-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输血安全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名蜱虫病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播的新发血液传播病毒,由病毒引起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献血者的病原体筛查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只筛查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4种血液传播病原体,SFTSV等新发血液传播病原体可能威胁我国血液安全。我们将对SFTSV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SFTSV对我国血液安全的潜在威胁。
- 赵航李世林曾沛斌陈利民杨春晖
- 关键词:输血安全
- TMEM2激活Jak/STAT通路抑制寨卡病毒复制
- 背景研究显示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能抑制寨卡病毒(ZIKV)复制。跨膜蛋白2(TMEM2)属于跨膜蛋白家族中的一员,能激活Jak/STAT通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然而,TMEM2对ZIKV复制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
- 廖鑫忠陈利民段晓琼李世林叶海艳
- 关键词:JAK/STAT
- 干扰素刺激基因IF1616的克隆及其在HCV复制中的作用
- <正>研究背景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后激活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进而激活下游众多干扰素刺激基因,这些基因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 陈珊李世林陈利民
- 关键词:HCV
- Using PBMCs to Forecas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patitis C Patient Treatment
- <正>Background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s pegylated interferonα(IFNα)plus ribavirin...
- 李世林陈珊陈利民
- 关键词:PBMCS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刺激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了解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1)USP18和Pol质粒构建:采用常规基因克隆方法,将人USP18编码序列及HBV多聚酶(Pol)编码序列分别构建到pcDNA3.1-3tag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内。2)研究Pol对USP18的影响:高表达转染Pol质粒至Hep AD38细胞内,抽提细胞内总RNA,逆转录成c 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ol对USP18的影响。3)研究USP18对HBV的影响:高表达转染USP18质粒至Hep AD38细胞内,抽提细胞内总RNA和总DNA,qRT-PCR检测USP18对HBV复制的影响。4)研究Pol与USP18之间的相互作用:将Pol质粒按一定比例转染到铺有293T细胞的10cm培养皿中,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Pol与USP18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USP18和Pol表达质粒,并在HepAD38细胞中高表达;过表达Pol蛋白促进USP18表达;过表达USP18刺激HBV复制;Pol与USP18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初步证明USP18可能通过与Pol相互作用促进HBV复制。
- 姚敏李玉佳叶海艳廖鑫忠赵航李世林陈利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复制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共沉淀
- 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被引量:2
- 2021年
-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 高婧徐敏李世林
- 关键词:血液安全
- 一种环状RNA作为寨卡病毒感染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 本发明为一种环状RNA作为寨卡病毒感染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寨卡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环状RNA及其扩增体系,将其用于制备检测寨卡病毒感染的试剂盒。生物标志物包括环状RNA hsa_circ_0007321及其扩...
- 段晓琼谢鹤康澜陈利民李世林李玉佳杨春晖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