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华萍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义务
  • 2篇义务教育
  • 2篇教育
  • 2篇城乡义务教育
  • 1篇大学评价
  • 1篇信度
  • 1篇制度逻辑
  • 1篇历史逻辑
  • 1篇逻辑
  • 1篇均衡化

机构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扬州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耿华萍
  • 2篇施威
  • 2篇杨琼
  • 1篇严燕

传媒

  • 2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评论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的历史缘由与现实表达
2017年
近现代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这一机制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逻辑。清末和民国时期,因财力窘迫、乡村治理、文化传统等原因,政府将大部分筹资责任转嫁给乡村社会,同时延续"双轨政治"传统,在资源分配上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在路径依赖机制下,当代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设计理念、责任分担机制和实施路径等无一不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乡村自给模式、"城市偏向"政策和"精英教育"取向,从而加剧了城乡发展的非均衡性。
施威杨琼耿华萍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化历史逻辑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被引量:4
2017年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总体上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动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稳固的社会根基:一是非均衡发展机制优势符合后发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累积和固化的法理传统、制度惯性与教育文化;三是国家意志、行政体制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主体利益博弈需求。循此逻辑,历次教育体制变革都在事实上延续了非均衡供给机制,尽管中央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反向改革,但"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并未消除"城乡分立"的制度惯性。
施威杨琼耿华萍
关键词:义务教育制度逻辑
国内大学评价机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严燕耿华萍
关键词:大学评价信度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被引量:19
2003年
以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及"知识龛"的知识结构理论为当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搭建理论平台,从宏观世界、中观国家和微观个人三个层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耿华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