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平

作品数:26 被引量:29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地震
  • 5篇余震
  • 5篇库仑破裂应力
  • 4篇地震触发
  • 3篇地震活动
  • 3篇应力触发
  • 3篇强余震
  • 3篇裂带
  • 3篇剪切波分裂
  • 3篇大地震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震地表破裂
  • 2篇地震对
  • 2篇断裂带
  • 2篇应力
  • 2篇应力场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软件系统
  • 2篇前兆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辽宁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山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6篇郝平
  • 11篇田勤俭
  • 11篇傅征祥
  • 6篇刘杰
  • 5篇吕晓健
  • 4篇刘桂萍
  • 4篇陈丹
  • 3篇马宏生
  • 3篇焦明若
  • 3篇张国民
  • 3篇高原
  • 2篇杨满栋
  • 2篇米宏亮
  • 2篇陈正位
  • 2篇刘希强
  • 2篇梁维
  • 2篇张晓东
  • 2篇李闽峰
  • 1篇张立人
  • 1篇熊仁伟

传媒

  • 11篇地震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地震海啸与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剪切波分裂分析系统SAM(2007)--软件系统被引量:53
2008年
地震各向异性是一种普遍现象,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性,这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介绍了基于SAM(2003R)发展的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软件——SAM(2007)。SAM(2007)在保留原软件系统优点的基础上,修改和发展了新的功能,在资料预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输出等方面都进行了更新或发展,增加了地震定位模块,使新的软件系统更适用于国内的区域地震台网或流动台网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高原石玉涛梁维刘希强郝平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地震各向异性地壳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被引量:30
2004年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地震 ,震后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发生了 5次MS>5 .0的强余震 .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 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σf) .结果表明 ,其中有 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σf>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 0 -2 ~ 1 0 -1 MPa;有一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 ,Δσf=- 0 .56MPa.本文的结果表明 ,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昆仑山口西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
郝平傅征祥田勤俭刘杰刘桂萍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地震触发地震活动地震模型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我国陆区的影响
<正>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从历史上看,苏门答腊海域发生8级左右大震后,往往影响到中国大陆地区,并在不长的时间内(一年左右...
张国民张晓东刘杰刘耀伟田勤俭郝平马宏生焦明若
文献传递
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被引量:73
2004年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被引量:32
2005年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张国民张晓东刘杰刘耀炜田勤俭郝平马宏生焦明若
关键词:应力触发
具有知识编辑、模糊推理功能专家系统ESKEF的研制
具有知识编辑、模糊推理功能专家系统ESKEF(Expert System with functions of Knowledge-Editor and Fuzzy-reasoning)的研制,是国家科委和国...
郝平
关键词:专家系统模糊推理知识表示用户接口
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触发被引量:17
2004年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结果表明,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的地区,增加的范围为10-2~10-1MPa;有1次强余震按2种震源机制解结果给出的破裂面计算,得到2种结果,分别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和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是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郝平傅征祥田勤俭刘桂萍刘杰
关键词:余震地震触发库仑破裂应力震源机制
印尼M_S8.7地震对中国大陆3次后续中强地震的动应力触发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郝平刘杰韩竹军傅征祥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
汶川8级大地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异常低的比较讨论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在收集1900—2008年东亚大陆西部三角地震区内8次陆内逆冲型浅源大地震(M≥7.5)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基础上,初步比较分析表明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孕震断层的缩短或垂直平均滑动速率≤12 mm/a;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异常低(0.2~1.0 mm/a)的龙门山活动断层上;地震震级大小和滑动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线性的简单相关关系;地震震级大小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断层的地质年代、尺度(长度、宽度和深度)、活动速率和历史、物性,以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动力学环境等,需要深入研究。
傅征祥吕晓健金学申邵辉成戴英华郝平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被引量:5
2005年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田勤俭张立人郝平王赞军王志才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破裂断层活动走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