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健
- 作品数:36 被引量:15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一种前兆异常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被引量:3
- 2000年
- 给出了一种地震前兆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 ,以北京板桥水位观测资料为例 ,通过与随机异常和以一定时间间隔周期出现的均匀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对比 ,对其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 ,北京板桥水位观测 5日均值 ,通过维纳滤波后的残差值高于 1倍均方差异常 ,对张北—唐山一带中等以上地震具有一定预报效能。以异常出现后 80天的时宽做预报 ,此时 R值可达 0 .43,可信度为 70 %以上。这一方法可用于对其他前兆观测台站或单测项预报效能的检验。
- 陈学忠黄辅琼吕晓健
-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下水动态
-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被引量:3
- 2000年
- 利用应变释放曲线的加速上升作为异常增强的标志和地震预报的中期指标 ,对华北地区做应变释放曲线的空间扫描 ,并对此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文中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给出其预报规则。
- 吕晓健刘蒲雄
- 关键词:地震活动增强地震预报
- 华北北部三次地震前的应变释放加速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强地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往往出现应变释放加速(AMR)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的l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2006年文安5.1级地震作为目标地震,分别分析三次主震前4~8年期间、40~120km半径范围内的AMR现象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唐山7.8级地震与张北6.2级地震之前均不同程度出现AMR异常,但文安5.1级地震之前并未出现。另外,本研究发现80km半径可能是研究区寻找AMR异常有效、合理的空间扫描尺度。基于这三个震例研究的认识,本文进一步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和首都圈地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识别m首都圈地区至目前存在AMR异常地区,这可作为判定华北北部未来强震危险性的参考。
- 张素欣吕晓健王亚茹贾立峰张国苓单连君
- 关键词:唐山地震张北地震文安地震
- 强余震活动特征研究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 2011年
-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广泛采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只考虑了主震对场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但我们在历史地震等震线以及地震灾害记录中常常可以看到强余震在其震中附近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
- 吕晓健
- 关键词:地震序列地震危险性分析
- 黄土地区挖填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特性研究
- 在黄土地区,由于填方挖方使得地基地质条件与与原始地形有很大的不同,随之影响了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变化,上部建筑结构的设计参数已不能使用最初原始的参数。根据填挖平衡场地的分区,分别概化建立了填方挖方的土层计算模型,计算并对比...
- 米素婷陈丹吕晓健
- 关键词:黄土挖方填方
- 文献传递
-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与地震趋势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计算了中国大陆 5个地震活跃期和 4个地震平静期的 b值。地震活跃期的 b值明显比地震平静期的 b值低 ,地震活跃期的 b值为 0 .72~ 0 .76,平均为 0 .75,地震平静期的 b值为 0 .86~1 .0 6,平均为 0 .97。截止到 2 0 0 0年 3月 ,第五轮回的活跃期 b值为 0 .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 ,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 b值。因此 ,中国大陆从 1 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 ,还可能发生较大的 (7级 )
- 陈学忠吕晓健王慧敏
- 关键词:地震活跃期B值地震趋势
- 一种引入CM模型的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逐小时反演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入CM模型的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逐小时反演方法,通过收集记录全球地磁台站地磁场矢量原始数据、消除原始数据中的长期项和趋势项等背景变化,继而对单台数据作主成分分析,获得地磁日变场成分,作为电离层等效电流逐小...
- 吴迎燕吕晓健
- 高填方地基中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研究
- 2010年
- 高填方地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在不同高填方地质情况下,开展研究地震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根据某机场高填方工程的地基参数,分别概化建立了不同填方厚度、不同压实度、不同厚度原土基的土层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场地地震动反应结果。对比研究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高填方地层地质情况下地震动参数的变化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数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 米素婷陈丹高战武吕晓健
- 关键词:高填方地基地震动参数
- 强余震和主震地面运动分布比较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应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及近海发生的21次MS≥7地震序列的主震和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76.2%地震序列的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超过主震,其中50%多的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在大范围内大幅度地超过主震.本研究表明在强余震震中区附近,强余震往往会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强余震的影响场,才能为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安全、可靠的依据.
- 吕晓健高孟潭高战武米素婷
- 关键词:强余震抗震设防
-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简单说来,震源位于NE向、NWW向、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 刘蒲雄吕晓健
- 关键词:唐山地震震源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