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 作品数:56 被引量:280H指数:8
- 相关作者:娄逸许剑峰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6
- 2019年
- 目的:检测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否有助于急性心梗救治效率的提高,及对预后产生有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01—2018-12期间通过胸痛中心规范化胸痛救治流程收治并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为CPC组,2015-01—2016-12期间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作为非CPC组(对照组)。研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PC组对患者的救治更加及时,救治效率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住院病死率由之前的4.6%减少到3.2%且改善了患者的预后,1年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由15.8%降低到了10.5%,术后血压心率等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胸痛中心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并对病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 林捷颜彦施鸿毓
- 关键词:急性心梗胸痛中心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 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被引量:52
- 2020年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糖饮料消费额明显增加,加工肉类、红肉摄入量增多,以车代步的交通方式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对应,居民平均BMI和收缩压(SBP)水平明显升高[1]。近20年,中国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1.5~5倍[1-3]。肥胖人数也在40年间增加45倍,现已接近9000万人,高居全球首位[4]。
-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葛均波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小英李毅刚李毅刚梁春梁春刘学波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周京敏
- 关键词:含糖饮料居民生活方式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防治消费额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血压的管理
- 2024年
- 低血压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严重影响预后。近年心力衰竭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老年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目前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建议是基于年轻人群的最佳证据外推而来,而对于合并低血压的证据则更少,此类患者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合并低血压的背景特征及此类患者的管理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 周世强黄浙勇雷晓亭
-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低血压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脏瓣膜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在西方社会,主动脉瓣疾病发生率超过5%,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为4.6%,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又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为1.7%。
- 陈翔葛均波
- 关键词:主动脉瓣反流置入术疾病发生率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管主动脉瓣狭窄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微RNA功能模块和分子调控网络
- 2024年
-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使用NCBI-GEO数据库检索获得GSE53437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与HFpEF密切相关的基因模块和核心微RNA(miRNA),利用miRNet数据库预测核心miRNA的靶向mRNA。应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对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最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miRNA-mRNA基因网络。结果在基因模块与疾病相关性分析中,棕色模块与HFpEF的相关系数(r)绝对值为0.37,P值为3e-4,具有最高的正相关性。各基因模块的基因显著性(GS)分布显示,棕色模块具有最高的GS值。模块内分析显示,棕色模块的模块相关性(MM)与GS之间密切相关(r=0.61,P值为7e-52)。以MM>0.85且GS>0.40为条件,共筛选出17个与HFpEF高度相关的核心miRNA。应用miRNet数据库预测到1578个靶向mRNA。GO注释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造血调控、T细胞激活和细胞组分大小调控等,涉及的细胞成分包括转录调控复合物、运输囊泡、早期内体等的构成,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DNA结合转录抑制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和生长因子活性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miRNA-mRNA基因网络分析显示,miRNA-3188与UBA52、HDAC2、PSMF1和SUFU相互作用,miRNA-3909与HDAC2、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miRNA-762与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miRNA548b-3p与UBA52、HDAC2和PSMF1相互作用,miRNA-3198与UBA52、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可能有助于阐释HFpEF的分子机制,为识别HFpEF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奠定新的理论依据。
- 韩雪婷王艳艳谢钟磊周京敏
- 关键词:微RNA
- 2015年《HRS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询问与监测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2
- 2015年
- 自2008年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协会(EHRA)发布《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监测的专家共识》以来,新型植入设备和新的监测手段不断更新。大量涌现具有数据远程传输能力的装置为开展远程监测(remotemonitoring,RM)带来了可能,关于RM的研究证据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HRS近期组织专家原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2015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询问与监测专家共识》(《共识》)。
- 宿燕岗梁义秀
- 关键词:远程监测植入型心血管HRS器械询问
- 环状RNA:心血管疾病新型标志物被引量:1
- 2017年
- 环状RNA是新型非编码RNA,可以"海绵分子"的形式结合microRNA和相关蛋白,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环状RNA广泛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包括血液、唾液和精液,提示环状RNA或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治疗靶点和生物标记物。本文对环状RNA的产生机制和表达特征、环状RNA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环状RNA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 王晓燕邹云增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生物标记物
-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心血管医师的防护策略被引量:10
- 2020年
-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有序地开展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为保证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安全,做好门诊、胸痛中心、病房、导管室等一线心血管医师的防护工作,从而更好地配合医院开展发热门诊和疾病救治的工作,该文根据心血管医师工作特点,制订心血管医师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控制背景下的防护策略,供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参考借鉴。
- 徐亚伟曾和松苏晞赵仙先霍勇葛均波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心血管医师诊疗规范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向导丝技术的操作规范被引量:1
- 2024年
- 引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仍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难点,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TO病变的比例超过30%,但CTO-PCI仅占择期PCI数量的5%~15%[1],既往CTO-PCI的成功率仅为60%~70%,随着技术的进步、器械的改进以及对CTO病变介入治疗理念认识的深入,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手术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对CTO-PCI治疗的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2]。目前开通CTO病变主要分为正向和逆向技术。正向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目的是通过使用各种器械和方法最终使导丝从闭塞段入口近端的血管真腔进入闭塞段出口远端的血管真腔,包括正向导丝开通技术(antegrade wiring,AW)和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逆向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目的是通过使用各种器械和方法使逆向导丝通过CTO病变或正向导丝远端的真(假)腔和逆向导丝远端的真(假)腔逐步接近,最终达到贯通,包括逆向导丝开通(retrograde wiring,RW)和逆向内膜下重回真腔(retrograde dissection reentry,RDR)(图1)。尽管“杂交策略”(hybrid algorithm)的提出大幅度提高了CTO-PCI的成功率,在有经验的中心,CTO-PCI的成功率甚至可超过90%,但正向导丝技术仍是CTO-PCI最常用的技术,尤其在解剖路径相对清晰的CTO病变中[3-4],本文就如何规范地开展CTO-PCI的正向治疗的操作以及技术要点等做一总结。
- 陆浩胡涛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被引量:4
- 2023年
- 引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患病人数众多且增长迅速,危害巨大。目前已知,升高的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促进ASCVD发生、发展和恶化。将T2DM及糖尿病前期与ASCVD进行共病管理,在确诊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有效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死率与致残率[2]。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与临床干预研究结果不断公布[3-6],使我们不仅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中对这2种疾病进行共病管理成为可能。为此,我国内分泌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专家,在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参考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相关领域指南与共识的基础上,发起并撰写了针对T2DM及其前期患者如何预防与管理ASCVD的共识。本共识旨在为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和全科医学科医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临床实践指导意见,以提高共病管理水平,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
-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霍勇纪立农葛均波黄恺曾天舒刘刚杨柳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前期T2DM糖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