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与创作研究所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审美
  • 2篇审美思想
  • 1篇道教
  • 1篇道教美学
  • 1篇动人
  • 1篇新诗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个性
  • 1篇艺术特色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基础
  • 1篇人生境界
  • 1篇审美范畴
  • 1篇审美理想
  • 1篇审美倾向
  • 1篇特质
  • 1篇青年作家
  • 1篇周易
  • 1篇作家
  • 1篇西化

机构

  • 6篇赣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万志全

传媒

  • 2篇三峡论坛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衢之情》艺术特色探析
2009年
在当代山东中青年作家中,有一位艺术个性鲜明的纪实小说耕耘者杨文学,他的纪实小说《衢之情》运用清新优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革命老区临沂在新世纪修建“村村通”公路的各种感人事迹.让人从中读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各级干部的优秀、地方政府的英明,以及对人民一颗火热的心。
万志全
关键词:艺术特色纪实小说劳动人民青年作家艺术个性
《河上公章句》美学思想论略
2011年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观,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万志全
关键词:审美思想审美范畴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哲学基础
论《老子想尔注》的道教审美思想
2010年
《老子想尔注》有着较为丰富的道教审美思想。它以"道、一、精气神"为其哲学基本范畴,以"善"为道德审美基础,创设了"道(德)之美"这一审美本体,阐释了"情性、中和、清静、自然"等审美范畴的内涵,树立了"致长生、求仙寿"的审美理想,并以"水"为审美意象而使其理论具象化,尤其是"养志、至诚、守道诫"的实践美学思想使其在汉代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并对后世道教美学产生相当的影响。
万志全
关键词:《老子想尔注》道教美学
人生境界的特质与实现被引量:1
2010年
人生境界是人在一生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并付诸实施而达到的地步。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活质量、道德水准、艺术才华、感悟能力、生命意义等。它具有社会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可效仿性和具体描述性等特质。它包括人生的幸福、痛苦、知识、成就、地位、使命等实在内涵,以及自由、审美、气功、信仰等虚化内涵。它对人生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要成就人生境界,既需要个体努力奋斗,也需要社会提供相当的便利条件。
万志全
关键词:人生境界
由“崇高”至“和谐”:六十年新诗核心审美范畴之变迁
2011年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新诗由繁荣发展滑向艺术的边缘,主导其变迁的核心审美范畴也在不断更替: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崇高,文革时期是喜剧,文革结束至八十年代末是自由,一九九零年代至今是荒诞。变迁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未来新诗的核心审美范畴应该是和谐。
万志全
关键词:崇高喜剧荒诞
《周易》美学研究三十年——现代、西化与未来被引量:3
2010年
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万志全
关键词:周易美学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