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1篇“ 境域“的相关文章
- 论写生中“物”的境域构成被引量:1
- 2024年
- 该文作者关注绘画写生中的意识构成性问题,以森·山方、塞尚、莫兰迪的作品与艺术实践为例,通过具体画作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达诗性境域找回自然的深度,揭示艺术家在描绘“物”时如何超越表面的视觉再现境界,进入更深层的艺术表达境界。该文不仅关注艺术家个人的技法和风格,而且试图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物”的描绘构建出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艺术境域。
- 王慧玮
- 关键词:写生境域
- 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境域
- 2024年
- 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在确立社会主义文明理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又通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理想,使中国式现代化自始便进入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地。在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塑造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一体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使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深入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腹地,又创造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筑牢社会主义文明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从样态、实践和秩序层面探寻到社会主义文明要地。新征程上,必须从文明论视域深层次汲取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从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 黄显中袁红娟
-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文明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出场境域、范式特征和价值意蕴
- 2024年
- 从西方现代化的问题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的关系调节和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出场境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形成了现代化普遍意义特征与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相结合的范式特征,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实现现代化要坚持价值的本质回归、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系统观念的价值意蕴,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孙斌饶华萍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
- 从普遍意志到精神情感:18世纪西方思想境域中的情动理论
- 2024年
- 回顾近代思想中的情动理论,霍布斯将其与主体的欲求能力相关联,这对此后该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18世纪的思想境域后,情动理论在对意志的普遍性探索中经历了从合法则性到合道德性的转向,并通过意志之主观原则指向先天意义上的“情动”概念。当这一概念的内涵以“敬重”的方式呈现时,内含的理性视角使其在指向动机的现实诉求中消弭了自身的感性本色。由此,康德解说“兴趣”概念的思路转化显示出关键意义。通过剥离兴趣与其对象的关联,理智的兴趣得以彰显其在自由层面的积极意义,即在与诸对象的关联中推进诸能力的自由协调。正是经由这一思路转化,审美判断中的情动不仅凭借“精神情感”呈现出自身的感性本色,而且以“威力”的方式彰显了无形式背后的情动意涵。
- 卢春红
- 关键词:精神情感审美判断合道德性现实诉求境域
- 山水 塞尚的山水境域
- 《塞尚的山水境域》为《山水》辑刊的第二辑,专题聚焦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探讨了塞尚风景画与中国古典山水画之间隐秘而幽微的关系,从“气韵生动”“以形媚道”等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与技法出发,重估了塞尚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呈现了...
- 渠敬东
- 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
- 2024年
- 梳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现实指导。由徐文越撰著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一书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本,系统解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证化与哲学化解读模式及其问题,通过论证实证化经济学解读路径中辩证法的缺失、哲学化解读路径中批判性质的混淆,客观评述作为理论后果的“过时论”与“断裂论”,得出了只有在唯物史观境域内才可以保障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的正确性的结论,并在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关系解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入两者内在关系探究的实践路径。纵览全书,该书有如下几点特征。
- 周海蒂
-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实证化
- “作-唱-传”三位一体——音乐社会学境域下的黎族民歌
- 2024年
- 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将音乐学与社会学交叉的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社会音乐生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乐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研究一切音乐本质的肇始。“音乐生产”应当研究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社会的需求、创造性、非营利和非商品性),社会音乐生产的结构(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音乐教育、评论、科研生产。)[1]。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和结构反映出民族音乐文化脱离不了社会性属性。通过上述本质三方面分析黎族民歌,并以其结构来阐释黎族民歌“作—唱—传”三位一体的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结构关系。
- 刘婉如
-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
- 开放的境域——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
- 2024年
- 在1962年《时间与存在》讲座稿中,海德格尔明确地使用了“维度”一词描述时间,并提出本真的时间是“四维的时间”,这相当于对其前期《存在与时间》中所阐释的时间观进行了补充与修正,但海德格尔并未对这一时间概念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以此出发,将《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现的三维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调作为理解基础,证明对其后期的四维时间概念解释为一种“开放式的境域”的合理性。同时,本文更结合柏格森、胡塞尔的时间观以分析海德格尔四维时间的价值与意义,并借助列维纳斯、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分析四维时间存在的局限性。
- 易芷娴
- 关键词:时间观维度
- 生态驱动与区域共融:“寒苦”境域下汉代“北边”社会人口经营
- 2024年
- 两汉“实边”政策有所嬗变,西汉以“徙民实边”“夷夏之防”经营“北边”;东汉则采取“诏囚”“占著”与“抚接夷狄”的人口新政。两汉之际气候冷干化且自然灾害频发,在上述转变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驱动作用。东汉“北边”人口结构的质变对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西汉“北边”多“民俗质木”,东汉“北边”各民族则孕育出“剽悍”“强勇”的共同社会风习,客观上推动了超越政权存在的民族“三交”。汉末各民族“错居”“杂处”,初步造就“北边”社会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为魏晋时期民族交融高潮的到来奠定心理基础。生态环境变迁对汉代“北边”人口政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过程中所起作用值得关注。
- 罗有王海
- 关键词:汉代北边
- 断桥艺术哲学文丛 感觉的实现 塞尚绘画中期形式构成与晚期境域构成研究
- 本书从现象学存在论层面切入塞尚绘画中期“形式构成”到晚期“境域构成”转变,通过“自然”“感觉”“真实”这三个关键词,梳理塞尚从“小小感觉”到“主题的发现”,到“内在性的初显”,再到“在自然中活化普桑”“不离开感性捕捉真实...
- 何花作
相关作者
- 徐岿然

- 作品数:39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
- 研究主题:境域 形而上学 儒家 性观念 墨家
- 王昊宁

- 作品数:21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现象学 胡塞尔 境域 尼采 悬搁
- 林丹

- 作品数:10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现象学 境域 现象学分析 良知 关系说
- 彭雪开

- 作品数:104被引量:6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地名 源流考 网络思想教育 治所 县治
- 张祥龙

- 作品数:116被引量:646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现象学 儒家 哲理 哲学 《存在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