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作品数:29 被引量:235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PCA-ML-RBF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空间规划实施情景模拟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本底基础与重要支撑,空间规划的实施也将驱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演进。为科学监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规划实施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从压力—支撑、破坏—修复、消退—提升6个维度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体系,并集成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标签径向基(ML-RBF)神经网络模型,开展北京市2010-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演进模拟。结果显示:1)北京市2010-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0.951~1.221之间,承载支撑因素、修复因素与提升因素的贡献逐年上升,在2018年达到0.552,表征环境与生态状态的破坏因素和消退因素自2010年的0.472减少至2018年的0.452;2)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北京市2035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达1.447,压力—支撑、破坏—修复、消退—提升6个维度的承载状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别为0.188与0.296、0.131与0.122、0.090与0.174。研究表明:PCA-ML-RBF模型能够科学监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计算指标贡献,并对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演进状况进行模拟,可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景模拟提供方法体系借鉴。
- 李强徐斌李文睿郝若妍
- 关键词:情景模拟
- 空间治理视域下辽宁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 2023年
- 基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治理理论基础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辽宁省老工业城市之间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和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的开通对高质量发展的虹吸作用极为显著,研究区内哈大高铁已形成较为明显的增长极。(2)盘锦市与营口市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始终处于突出地位。(3)辽宁省高质量发展已逐步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但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关联性不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分级明显,沈阳市处于该网络核心主导地位,起到中介和控制作用,其次是大连市和盘锦市;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和营口市是辽宁省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坚力量型城市。
- 蒲雨池李强李强刘翠鹏
- 关键词: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 中国国土空间效率演进特征与综合分区
- 2025年
-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空间效率分异特征与演进规律,构建国土空间效率综合分区为国土空间利用和治理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聚合法。研究结果:(1)各个空间效率均具上升态势,国土空间效率与城镇空间效率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农业空间效率分异以粮食主产区为主体动态演进,生态空间效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空间效率关联性均以集聚为主导。(2)分类型空间效率分区反映主导空间效率对主体功能要求的多元响应,但各主体功能与其所对应的主导空间效率的协调状态均不理想。(3)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进区反映国土空间利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国土空间效率牵引—主体功能失衡区体现国土空间效率综合效应的带动作用,国土空间效率劣势—主体功能牵引区中主体功能借助主导空间效率发挥支撑作用,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退区表征主体功能实现与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相对失衡。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效率存在优化空间且空间异质性显著,针对各分区的空间效率特点及所存问题,提出精细化国土空间利用优化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系统性国土空间治理。
- 李强高威江婉婷
- 关键词:演进特征
- 河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格局演进及影响机制
- 2025年
- 明晰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变异系数法、自然断裂点法、冷热点分析法,对2010—2022年河南省县域视角下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GD+GWR模型探析了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异质性成因规律。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河南省各县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波动下降,各地区效率差异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豫北地区的效率差异明显大于豫南地区。②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高值区覆盖淇县、内黄县、濮阳县等地,低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河南省境内;莫兰指数波动上升,空间上异质性与集聚性特征并存;热点区以安阳市为核心区逐渐向南延伸,冷点区呈先缩后扩型分布在登封市附近。③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导因子为科技投入、种植结构和灌溉指数,因子间交互作用强烈且显著大于单一因子解释力;主要驱动因子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变化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其中科技投入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生态效率分异格局存在显著正相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灌溉指数则以负反馈作用为主。
- 魏建飞赵颢迪李强徐虹刘玖榕
-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技投入人口老龄化
-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模式优化研究
- 不同规划实施模式对于城乡结合部的优化发展具有不同影响。以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为研究工具,基于28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模式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 李强张惠
-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解决区域突出生态问题为首要任务,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构建是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的重要保证。研究基于任务落实过程中的政策需求,结合中国生态修复的政策实践发展脉络,从部门协同和领域统筹角度出发,建立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体系,涵盖主体协同、监管服务、经济运作和底线约束四个方面,并基于政策管理和实施机制维度阐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的路径机制,以期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空间政策落位和部门协同运作提供实践参考。
- 吕军骁李强
- 基于生态韧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框架
- 2024年
- 基于生态韧性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和风险适应性的创新路径。本文阐述了生态韧性内涵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特征,明确了一体化生态修复同生态韧性内涵关联逻辑,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韧性作用机制和“问题识别-要素分析-策略制定”研究框架。以石家庄市为例,识别了其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明确流域单元关键生态要素,并基于石家庄市生态系统地理空间格局以及面临的生态风险,提出调田节水、生境修复、林草保育等保护策略。以期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工作以及增强生态系统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 李强吕军骁
-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进及驱动力多维解析
- 2025年
- 识别中国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格局及驱动机制,能够为扎实提升中国多尺度农业绿色生产能力提供量化支撑和决策指导作用。该研究以中国1965个县、330个市、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Natural Breaks分类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0—2022年农业生态效率多尺度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中国县级农业生态效率由0.880波动上升至0.889,市级尺度下由0.881波动上升至0.889,省级尺度下由0.864波动上升至0.880,四大区域逐渐形成东北最高、中部次之、东部一般、西部最小的发展特征,区域差异呈现县级较大、市级一般、省级较小的演进趋势。2)从格局演进特征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随尺度的扩大而逐渐明朗,高水平区呈现沿海沿边的多极化发展特征,西部地区效率低洼现象显著。3)2010—2022年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核密度曲线均为单峰,波宽随尺度的缩小而缩窄,拖尾长度随尺度缩小而延长。4)不同驱动因素对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县级政府应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耕地复种指数等资源本底作用着力推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市、省两级政府应基于顶层设计关注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化进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部门制定县、市、省尺度下满足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效率调控措施及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魏建飞陆远李强袁悠燃董佩佩
- 关键词:格局演进
-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进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协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有限建设用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2009年和2018年中国市域尺度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进及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以北京、上海为双核心形成高值凸显区;中值区分布在中部郑州、武汉等高城镇化地带;低值区连绵分布在西部地区。显著H-H区以北京—上海—广州一线为主要发展轴,显著L-L区集聚在胡焕庸线西侧,形成大面积的低值塌陷区。2)从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看,二者存在正向相关作用且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显著H-H区主要集聚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但集聚范围逐渐缩减;显著L-L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的低值集聚现象凸显;显著L-H区主要集聚在中部河南和山西等省;显著H-L区以拉萨为中心,且其极化效应有所加强。3)从内部耦合协调特征看,高度耦合协调区多分布在中东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其数量在2018年有所缩减;良性耦合协调区多分布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该类型城市数量在2018年显著下降;一般耦合协调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东北地区,2018年城市数量显著提升;低度耦合协调区覆盖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且集聚范围逐渐向东延伸。最后结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进状态和现实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魏建飞李强安子琪郝若妍
- 关键词: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市域
- 堆肥腐殖酸形成及其电化学活性被引量:8
- 2021年
- 为探究堆肥腐殖酸形成过程及腐殖酸的氧化还原性能,以城市生活垃圾不同堆肥阶段提取的腐殖酸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色谱学技术、光谱学方法和电化学分析,研究了堆肥过程不同形态氮和碳官能团形成腐殖酸的特征,探究了堆肥腐殖酸的氧化还原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堆肥腐殖酸中50%~75%的氮为氨基酸态氮,检出的15种氨基酸中酸性氨基酸(Asp和Glu)含量(高于100 mg/g)最高、丝氨酸(Ser)含量(3.78 mg/g)最低.与堆肥腐殖酸中其他组分和官能团相比,氨基酸易被生物降解和利用,其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下降趋势,后期氨基酸态氮占比逐渐降低.腐殖酸中碳有多种形态,包括苯环、羧基、脂肪族等多种官能团,随着堆肥发酵的进行,木质纤维素降解形成腐殖酸,脂肪族官能团亦被氧化降解;与之相反的是,腐殖酸中羧酸类、醛、酮及苯环等官能团不断增加,导致腐殖酸氧化还原性能增强.氧化和还原过程中,腐殖酸得失电子均会造成部分官能团结构破坏,大分子腐殖酸被降解和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研究显示,堆肥腐殖酸活性较高,可利用腐殖酸修复环境过程,但需要适当补充活性腐殖酸,防止腐殖酸因修复氧化还原过程导致降解后只能作为碳源.
- 油畅崔骏李强刘娇娴郑明霞杨超何小松张茉莉涂响
- 关键词:垃圾堆肥腐殖酸氨基酸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