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 作品数:16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驱油用缓释增黏型微胶囊聚合物的研制
- 2025年
- 针对聚合物驱油剂存在的注入阻力大和剪切黏度损失大的问题,以聚氨酯预聚体为壳材,以聚合物为芯材,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缓释增黏性能的微胶囊聚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乳液的配方和聚合物芯材及微胶囊壳层的制备参数。在复合乳化剂HLB值为6.4、油相体积占比为50%、乳化剂用量为10%的条件下,形成稳定反相乳液;在水相单体用量为45%、引发剂用量为聚合单体的0.04%、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5 h的条件下,制备聚合物芯材,单体转化率为98.44%,溶液表观黏度为13.37 mPa·s;在壳材混合速率为800 r/min、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 h、壳芯比为1∶4的条件下,制备微胶囊聚合物,壳层表面光滑完整,圆球度高。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包含聚合物和聚氨酯的特征峰,表明聚氨酯微胶囊实现了对聚合物的包埋。微胶囊聚合物粒径主要分布于300~500 nm,粒径中值为368 nm,均一性较好,尺寸属于亚微米级。微胶囊聚合物在水中的初始黏度为0.5 mPa·s,5 d后增黏至12.57 mPa·s,90 d的黏度保留率为94.99%,具有较好的缓释增黏性能和热稳定性。剪切速度为12000 r/min时,微胶囊聚合物的黏度保留率为98.25%,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能。
- 巩锦程束青林元福卿徐辉董雯宋倩
- 关键词:聚合物驱参数优化
- 部分支化预交联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被引量:2
- 2021年
- 在考察部分支化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增黏性、流变性以及抗剪切性的基础之上,分别研究了B-PPG溶液在单管渗流模型和双管串联渗流模型中的运移规律,并自制微观玻璃刻蚀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B-PPG溶液的增黏性能较好,溶液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溶液以储能模量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抗剪切稳定性;B-PPG溶液在多孔介质以"累积封堵→压力升高→变形运移"交替堵驱的方式运移,溶液中的黏弹性颗粒在运移时可在外力挤压下变形通过孔喉,从而实现深部运移;微观玻璃刻蚀模型实验表明B-PPG溶液具有较好的均衡驱替、扩大波及体积的能力。
- 赖南君陈姝芳祝仰文祝仰文徐辉
- 关键词:流变性流动特征运移规律
- 三次采油用小分子自组装超分子体系驱油性能被引量:8
- 2017年
- 胜利油区三类油藏由于温度和矿化度较高,常规聚丙烯酰胺驱油剂无法在该类油藏条件下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为此,利用自制的超分子主剂和辅剂,研制耐温抗盐非聚丙烯酰胺类新型超分子体系,并对其基本性能、驱油效果及微观聚集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分子体系利用小分子之间的自组装,能够形成和常规聚丙烯酰胺一样致密的网络聚集体;在胜利油区三类油藏条件下,超分子体系质量分数为0.1%~0.25%时相对于常规聚丙烯酰胺,粘度提高1倍以上;不除氧条件下,超分子体系在30 d内粘度保持稳定;超分子体系质量分数为0.15%时的单管物理模拟实验能提高采收率18%以上;因此,超分子体系是一种非常有前景且能适用于胜利油区高温高盐油藏的新型驱油体系。
- 徐辉曹绪龙孙秀芝李彬李海涛石静
- 关键词:超分子体系高温高盐油藏驱油效果
- 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丰富,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钙镁离子含量高和原油黏度高等问题,化学驱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理论,形成了聚合物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和降黏复合驱等化学驱技术系列,解决了地层温度为85℃、地层水矿化度为30000 mg/L、钙镁离子质量浓度为1500 mg/L、地层原油黏度为1000 mPa·s以内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基础理论方面,阐明了“变形通过、液流转向、均衡驱替、调洗协同”的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取得了高黏油藏化学驱“黏弹性并重”与“大幅度降低黏附功”的重要认识。技术应用方面:针对海上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难题,研制了高效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设计了全密闭配注工艺,形成了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技术;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与高温高盐油藏条件,发明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研发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创建并发展了非均相复合驱技术;针对高黏油藏,研发了高黏弹聚合物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研制了降黏复合驱油体系,形成了高黏油藏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截至2023年10月,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已动用石油地质储量达6.3×10^(8)t,累积产油量为7701×10^(4)t,累积增油量为3604×10^(4)t,为胜利油田持续稳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 元福卿于群陈兴锋郭淑凤赵方剑徐辉李菲菲
- 关键词:胜利油田
- 新型耐特高温抗水解型聚合物驱油性能被引量:17
- 2021年
- 胜利油区特高温油藏温度为95~120℃,目前已有的驱油用聚合物在该温度下放置30 d后水解度约为100%,黏度仅为1 mPa·s,驱油性能大幅降低,无法满足此类油藏聚合物驱要求。为了改善聚合物在特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驱油性能,通过引入AMPS单体和耐特高温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单体,优选了新型耐特高温抗水解型聚合物,研究了聚合物在特高温油藏下的增黏性能、流变性能、注入性能及驱油性能,重点研究了聚合物在120℃下的水解度和黏度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常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相比,耐特高温抗水解型聚合物初始黏度提高1倍以上,黏弹性能大幅增加,且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驱油效果,120℃下放置30 d后水解度仍为0,黏度不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有望应用在胜利油区特高温油藏,突破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温度界限。
- 徐辉宋敏孙秀芝何冬月李海涛
- 关键词:热稳定性
- 多支化两亲聚合物微观聚集体对原油乳化作用的研究
- 本文研究了驱油用多支化两亲聚合物N-苄基-N-n-十六烷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两亲聚合物-P(AM/BHAM/NaA)溶液中聚集形态及对原油乳化作用的机理.该聚合物具有临界聚集浓度(CAC),当该两亲聚合...
- 季岩峰曹绪龙徐辉
- 关键词:荧光探针原油乳化
- 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微动力乳化驱油体系研制及驱油性能研究
- 通过测试不同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能力与界面张力,优选出适合于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的微动力乳化表面活性剂体系,通过渗流、驱油实验考察了微动力乳化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CH-13与BS-12复配时,在80℃及矿化...
- 季岩峰徐辉庞雪君何冬月孙秀芝窦立霞
-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与驱油特征
- 2025年
- 目的针对常规驱油用聚合物在注入过程中不抗剪切、黏度损失大、影响驱油效果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界面聚合方式,在聚丙烯酰胺外部引入壳层,合成一种聚氨酯包裹聚丙烯酰胺的微胶囊聚合物。方法研究了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后微观形貌及粒径、缓释增黏性、抗剪切性、注入性、剖面调整能力和驱油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破壳前微胶囊尺寸为170~800 nm,破壳释放聚合物后,分子尺寸为50~350 nm;65℃下加热2 h后开始破壳释放,20 h后黏度释放率在80%以上;吴茵搅拌器强力剪切3 min再破壳,黏度保留率仍在92%以上;破壳前聚合物在50×10^(-3)~500×10^(-3)μm^(2)的岩心中均能有效注入,但剖面调整能力较弱,破壳后聚合物在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岩心中可增加注入压力,且具有良好的剖面调整能力;水驱后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可提高采收率15.5个百分点;矿场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后,井口压力增加明显。结论微胶囊聚合物在地层中具有破壳增黏能力,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驱油聚合物。
- 徐辉宋倩巩锦程董雯
- 关键词:渗流规律驱油特征
- 耐温抗盐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效果被引量:3
- 2022年
- 针对胜利Ⅲ类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的特点,采用岩心流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聚合物质量浓度、分子量和岩心渗透率对耐温抗盐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规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约为350×10μm^(2)时,随着耐温抗盐聚合物分子量和质量浓度的增加,聚驱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及最高注入压力均增加,“先突破再降低”趋势也越显著;当分子量高于2.0×10^(7)和质量浓度高于2500 mg/L时,阻力系数快速增加,残余阻力系数增加幅度较小;岩心渗透率越小,聚驱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及最高注入压力越高;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减小,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均呈上升趋势;渗透率约为350×10μm^(2)的岩心,在不影响注入性的前提下,高分子量低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的采收率相对水驱提高了13.32%,驱油效果明显优于低分子量低质量浓度和低分子量高质量浓度聚合物。
- 陈丽君何宏元福卿季岩峰徐辉马骁锐杨远超杨宇轩
- 关键词:耐温抗盐聚合物多孔介质渗流特性
-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 2025年
-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头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长PO链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界面张力降低,而长EO链的空间效应不利于降低界面张力,当PO数目≥10且EO数目≤10时,C8PmEnC和C8PmEnS分子才可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会增强混合体系的亲水性,明显降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nmin值;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混合胶束,不影响nmin值。当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不够强时,靶向增黏聚合物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发生竞争吸附,界面张力升高;对于界面活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靶向增黏聚合物通过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影响界面张力。未破壳和破壳靶向增黏聚合物均会进一步降低油溶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维持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这对靶向增黏二元驱的体系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