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春
- 作品数:23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源性TH基因在帕金森氏病鼠脑内的表达──行为和TH免疫组化的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用成年大鼠75只,给右侧黑质区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黑质多巴胶能神经元,制备偏侧帕金森氏病(PD)鼠模型。四周后,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向左侧旋转。旋转数为每分钟7次以上的35只PD鼠作实验用。其中实验组15只,对照组20只。向实验组PD鼠右侧纹状体多点植入含大鼠酪氨酸羟化酶cDNA(TH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SVK3-TH和脂质体Lipofectin混合的基因转染复合体。对照组分2组,每组10只。一组PD鼠右侧纹状体只植入pSVK3-TH,另一组仅植入Lipofectin。所有实验动物在移植后的18d内,每隔3d注射APO诱发旋转。并与移植前作比较。结果是:实验组的PD鼠,在移植后的12d内旋转数比移植前明显减少,到第15天后,旋转数接近移植前水平。经TH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在移植后6d和12d的,右侧纹状体内有TH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移植周围。移植后18d的,未发现TH免疫阳性细胞。对照组的所有PD鼠,除其不对称旋转数与移植前比无变化外,在右侧纹状体内,也无TH阳性细胞。本研究首先证明了脂质体可介导TH基因进入PD鼠纹状体内的细胞并获得成功的表达,表达时程与功能变化时程相一致。该结果可能会为PD病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 蒋芝华倪紫美周长福曹蕾郑仲承刘新垣赵迎春陈生弟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酪氨酸羟化酶
- 帕金森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1995年
- 随着分子克隆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对帕金森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因治疗的方法,靶细胞的选用及其基因转染,移植后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赵迎春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基因治疗酪氨酸羟化酶
- 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在肌母细胞中稳定表达被引量:1
- 1995年
- 用电穿孔法将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基因转染大鼠L-6TG成肌细胞株,经PCR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组织化学检测证明,TH基因能在细胞内稳定整合和表达,并在辅因子存在时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移植于大鼠纹状体后可成活并表达TH。
- 曹蕾郑仲承孙兰英刘新垣蒋芝华周长福赵迎春陈生弟
- 关键词:基因基因表达震颤性麻痹
-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免疫组化和脑微透析的实验研究
- 1997年
- 评价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单侧黑质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应用6-羟多巴胺损毁SD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PD鼠模型。3周后根据药物诱发试验,TH免疫组化证实模型制作成功。进一步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HPLC-ECD在体检测PD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结果:82只大鼠中有36只阿朴吗啡(APO)诱发的旋转次数>7转/min。6-OHDA注射侧黑质DA神经末稍已绝大多数被损毁。6-OHDA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明显低于健侧(P<0.05,P<0.01)。应用6-OHDA制备的偏侧PD鼠模型是PD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震颤麻痹免疫组化微透析
- 肌张力障碍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肌张力障碍是发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外科手术方案以控制症状。本文对肌张力障碍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各种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赵迎春王晓平
-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药物外科手术
- 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治疗毒性评价及基因保护与治疗研究
- 陈生弟刘振国陈先文赵迎春肖勤翁中芳张景刘卫国汤荟冬梁梁徐洁懿
- 该项目针对帕金森病(PD)基因治疗的研究所产生的疑问,作了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对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的保护和损伤修复作用基础研究;L-DOPA治疗PD安全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 关键词:
-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治疗左旋多巴
- 帕金森病鼠的行为和免疫组化及脑微透析的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应用6-羟多巴胺(6-OHDA)损毁 SD 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帕金森病(PD)鼠模型。3周后根据药物诱发试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证实模型制作成功。并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 HPLC-ECD 在体检测 PD 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结果:82只大鼠中有36只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7r/min。6-OHDA 注射侧黑质 DA 神经末稍已绝大多数被损毁。6-OHDA 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明显低于健侧(P<0 05,P<0.01)。结论认为,应用6-OHDA 制备的偏侧 PD 鼠模型是 PD 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免疫组织化学脑微透析多巴胺
- 酪氨酸羟化酶cDNA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1996年
- 目的评价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应用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首次将表达大鼠酪氨酸羟化酶的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植入大鼠损毁侧纹状体。移植后,观察大鼠模型旋转行为的改善程度,并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表达。结果移植后2周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治疗后3、6、9、12及15天旋转次数比治疗前分别减少43.6%、38.4%、39.1%、48.8%和50.7%,P值均<0.01),且免疫组化及RT-PCR也证实了外源性酪氨酸羟化酶互补DNA(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结论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能够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并能改善帕金森病鼠模型的行为症状,这一技术可望发展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曹蕾郑仲承蒋芝华周长福刘新垣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基因治疗酪氨酸羟化酶质粒DNA
-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工程细胞植入大鼠纹状体的研究被引量:9
- 1996年
- 赵迎春陈生弟刘振国余慧贞曹蕾郑仲承刘新垣蒋芝华周长福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基因治疗纹状体
- GDNF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1996年
- GDNF是近年发现的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特异性保护作用的促神经生长因子,因而对治疗帕金森病有很大前途。本文首先对GDNF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介绍,然后就GDNF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郭明赵迎春陈生弟刘振国
- 关键词:GDNF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