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芳
- 作品数:19 被引量:20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冠状动脉造影 (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75例CAG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 (直径狭窄 40 %~ 70 % )的患者行IVUS检查 ,以最小管腔面积(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判断标准 ,决定对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介入组 )或单纯药物治疗 (保守组 )。随访不良心脏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 )发生和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介入组 44例 (59% )均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与保守组 31例 (41 % )相比 ,介入组更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55 %对 2 9% ,P =0 .0 2 8) ,冠脉病变以软斑块 (64 %对 39% ,P =0 .0 33)和正性重构 (52 %对 2 9% ,P =0 .0 50 )更多见 ,在平均 (1 4± 7)月随访中 ,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介入组中 5例 (1 1 % )因支架内再狭窄而心绞痛复发 ,保守组中 4例 (1 3 % )因心绞痛复发行冠脉造影复查示冠脉狭窄加重 ,均成功接受血管重建术 ;两组分别有 1 8例 (41 % )和 1 4例 (45 % )患者停用硝酸酯类药物。结论 以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的判断标准 。
- 杨震坤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
- Multi-L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和长期随访结果
- 2000年
- 目的 :评估 Multi- L 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总结和分析行 Multi- L ink支架置入术的 96例冠心病患者 ,并做长期临床随访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结果 :共置入 Multi- L ink支架 116只 ,平均每例 1.2 (1~ 4)只。急性心肌梗塞行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30只 ,初发原位病变 (De Novo) 34只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效果不满意 38只 ,非阻塞性内膜撕裂 9只和濒临闭塞(bailout) 2只 ,再狭窄病变 3只。手术成功率 99.0 %。住院期间死亡 1例 ,余无其他心脏事件发生。49.0 %患者于术后平均 17± 11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率为 2 .1%。临床随访 2 7± 8个月 ,无临床心脏事件生存率为 91.6 %。 结论 :Multi- L 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 吕安康沈卫峰张继盛张大东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916例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与冠心病 (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 5 0 % )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916例中 ,5 4 7例 (6 0 %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 )暴露比例上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两组的各种血压参数也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脉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 ,脉压每增加 5mmHg(1mmHg =0 133kPa)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2 9%(95 %可信区间 :2 2 % 37% ,P <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 )校正后显示 ,脉压每增加 5mmHg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18% (95 %可信区间 :10 % 2 5 % ,P <0 0 0 0 1)。在多因素逐步回归模型中 ,脉压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P/ (1 P) =EXP[0 0 6 19×年龄 (岁 ) +0 0 334×脉压 (mmHg) +0 0 2 86×病程 (年 ) +0 6 84 2×吸烟+0 5 4 4 7×糖尿病 - 6 0 391]。其他血压参数则与冠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中 ,脉压是冠心病患?
- 杨震坤沈卫峰翁迪斌张建盛张大东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高血压脉压冠心病危险性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被引量:3
- 2004年
- 杨震坤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胡健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再狭窄高危杂病ISR
- 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被引量:40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Firebird)在原发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32例患者接受Firebird或普通支架置入术 ,其中Firebird组 6 0例 ,Cypher支架组5 2例 ,裸支架 (Mustang)组 2 0例。比较各组支架术即刻及近期结果。结果 3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10 0 .0 %和 10 0 .0 % ,随访率为 88.3%、92 .3%和 85 .0 % ,硝酸脂药物停用率为 32 .1%、33.3%和2 9 .4 % ,再住院率为 5 .6 %、8.3%和 11.7% ,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但Mustang组较Firebird组心脏事件、再狭窄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升高 (术后 3种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是 17.6 %和 0 % ) (P均<0 .0 1) ;而Cypher组与Firebird组比较 ,则无差异。结论 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较裸支架有效降低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提供与Cypher药物洗脱支架相似的临床疗效。
- 倪钧沈卫峰张建盛胡健张奇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
-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 评价非离子型造影剂 (典比乐 370 )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5 4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 (内径减少 >5 0 % )接受肾动脉支架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0例单纯肾动脉狭窄患者仅行肾动脉支架术 )与 2 2例冠状动脉及肾动脉均正常者 (对照组 )比较。详细记录术中造影剂用量 ,同时测定患者肾动脉支架术前及术后 12h血清肌酐水平。结果 各组间手术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各组间造影剂用量随接受支架植入数升高而增高。术后 12h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轻微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前肌酐与术后 12h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9)。
- 倪钧沈卫峰张瑞岩张奇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非离子型造影剂肾动脉介入治疗介入性冠状动脉
- 测定肾动脉狭窄患者尿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 2004年
- 目的 评价测定肾动脉狭窄患者尿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肾动脉造影结果 ,将 12 1例入选患者分为严重狭窄组 (肾动脉内径减少 >70 % ) 5 2例 ,轻度狭窄组 (内径减少 <70 %但 >5 0 % ) 3 1例及对照组 3 8例。测定各组尿α1 微球蛋白 (α1 MG )和 β2 微球蛋白 ( β2 MG)。结果 严重狭窄组患者尿 β2 MG较轻度狭窄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经多因素统计分析后 ,尿 β2 MG升高与严重肾动脉狭窄 (P =0 .0 0 0 )、左室射血分数减低 ( <0 .5 )、糖尿病、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与利尿剂等因素相关。严重狭窄组尿α1 MG较其他 2组升高 (P =0 .0 12 ) ,但未高于正常上限。结论 尿 β2 MG较血清肌酐更能反映早期肾脏缺血。严重肾动脉狭窄 ( >70 % )患者多伴尿微球蛋白升高 ,提示合并肾小管功能障碍。
- 倪钧沈卫峰张瑞岩张奇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微球蛋白
- 血清肌酐异常病人肾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评价血清肌酐异常患者肾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 91例经双侧肾动脉造影证实有显著肾动脉狭窄 (内径减少 >5 0 % )的病人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包括肌酐异常 (>110 μmol L) 31例 (甲组 )及肌酐正常 6 0例 (乙组 )。记录 2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 ,并测定各例患者术后 12h及术后 3个月血清肌酐值。比较 2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甲、乙 2组病人肾动脉支架术成功率分别为 97 0 %和 10 0 0 % (P >0 0 5 )。平均随访 (15± 7)个月 ,随访期内甲组术后再入院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较乙组明显升高 (2 6 9%比 7 3% ,2 3 1%比 1 8% ,P <0 0 1)。而两组间心绞痛复发及血压改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肌酐异常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术后预后不良。
- 倪钧沈卫峰张瑞岩张奇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安全性血管造影
- 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疗效的临床评价
- 2001年
- 目的评估年龄≥ 60岁冠心病患者 PT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 1997年 4月至 1999年 3月 427例 PTCA患者,其中甲组 (≥ 60岁 )284例和乙组 (<60岁 )143例。记录术前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手术成功标准为:残余狭窄 <30%, TIMI血流 3级及无严重并发症。结果与乙组比较,甲组女性比例显著增多 (28.5%比 11.7%, 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 (P<0.05)和多支病变 (P<0.005)增多。两组 PTCA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甲组 15例和乙组 2例手术失败,除甲组 1例术后残余狭窄 >30%外,其余均因导引钢丝不能通过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阻塞病变所致。结论年龄≥ 60岁冠心病患者 PTCA的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与年轻患者相似。
- 孙寅光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胡健唐礼江胡伟吕安康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年龄PTCA冠状动脉造影老年人冠心病
- 心电图表现预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心电图表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4 0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4组 :无ST T变化组、T波倒置组、ST段压低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给予强化药物和介入治疗。观察各组随访期 ( >1年 )内不良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入院 )的发生情况。结果 4 0 0例患者中 ,无ST T变化组 194例 ( 4 8.5 % ) ,T波倒置组 6 3例 ( 15 .7% ) ,ST段压低组 12 9例 ( 32 .2 % )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 14例 ( 3.5 % )。在平均 ( 17± 4 )个月 ( 12~ 2 2个月 )的随访中 ,ST段压低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0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 (OR =0 .86 9,95 %CI :0 .82 1~ 0 .92 1,P =0 .0 0 1)、ST段压低 (OR =4 .6 4 8,95 %CI:1.0 39~ 2 0 .796 ,P =0 .0 4 4 4 )和年龄 (OR =1.12 5 ,95 %CI :1.0 2 0~1.2 39,P =0 .0 181)为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长期生存有关的预测因素。在ST段压低组中 ,ST段压低程度≥0 .2mm(P =0 .0 0 1)和存在ST段动态变化 (P =0 .0 36 )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心电图表现可指导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 ,ST段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
- 杨震坤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张瑞岩张宪郑爱芳
- 关键词:心电图表现不稳定心绞痛预后T波倒置ST段压低左束支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