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远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复湿对退化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和铁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白江河泥炭沼泽为例
- 2024年
-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泥炭沼泽土壤碳的变化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酶和铁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素。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月,采集自然区、排水区和水位恢复区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形态铁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铁结合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阐明“酶闩”与“铁门”在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相对重要性,为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的碳库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恢复2 a后,水位恢复区土壤pH升高,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中Fe^(2+)和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高于排水区,排水区土壤中Fe^(3+)、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和游离态铁氧化物含量都高于水位恢复区;0~5 cm深度土壤水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增高,而>5~20 cm深度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全氮和铁含量的影响;总体上,水位恢复区土壤有机碳和铁结合有机碳含量高于排水区;水位恢复后,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升高,促进了铁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升高,但“铁门”机制并不是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铁含量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使得“酶闩”机制在春季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徐光远徐光远王钰婷董彦民徐志伟董彦民
- 关键词:泥炭沼泽水位恢复土壤铁
- 草本泥炭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为了探讨草本泥炭分解过程中其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于2017年5月,在吉林省敦化市东沟草本泥炭沼泽中,采集了泥炭柱样品;按照自然条件下5~10月的气温和泥炭沼泽积水情况,在实验室的培养箱中,对泥炭柱样品进行模拟培养,实验时间为2017年5月5日~10月25日;在模拟培养过程中,在每月中旬从泥炭柱上取样,测定草本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组分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0~4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减小,4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增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深度泥炭样品中的难水解物和不水解物含量都减小,0~3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易水解物含量增大;0~3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7~9月较大,3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6~7月较大,4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都相对较大。
- 徐光远徐光远刘莎莎赵红艳王升忠
- 关键词:有机碳酶活性泥炭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