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在减少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接受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PA组(向侧颈术野喷洒3 mL PA-MSHA)和NS组(侧颈术野喷洒3 mL 0.9%氯化钠溶液),每组50例。术后每天通过侧颈引流管向PA组和NS组分别注射1 mL PA-MSHA和0.9%氯化钠溶液,当24 h总引流量≤15 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6个月内每月进行1~2次随访。比较两组术后体温、引流量、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皮下积液和淋巴瘘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PA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NS组(P<0.05);两组的术后体温、伤口感染和淋巴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及术后局部应用PA-MSHA可有效减少患者侧颈区引流量,促进术后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目的观察分析左旋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女性患者术后的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4年江门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一区接受甲状腺双侧腺叶全切或近全切手术,并于术后接受左旋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的DTC成年女性患者共46例,按照年龄、体重指数(BMI)、绝经状态、初始TSH目标及随访年限内平均TSH水平分组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3年的腰椎(L1~L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绝经状态(P<0.001)以及初始TSH目标分组(P<0.05)的患者T值在组间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多因素分析提示初始TSH目标分组(P<0.001)以及平均TSH水平分组(P<0.001)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说明时间因素的作用随TSH的变化而变化。结论绝经后的高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长期L-T4抑制治疗过程中,无论其初始TSH目标以及平均TSH水平高低,均应接受抗骨质疏松的初级预防;对于初始TSH抑制目标较低(TSH≤0.1 m IU/L)的女性患者,无论其年龄大小及绝经状况,同样应接受抗骨质疏松的初级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