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劲芳

作品数:94 被引量:49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颅脑
  • 24篇脑损伤
  • 22篇创伤
  • 14篇外伤
  • 13篇手术
  • 13篇水肿
  • 13篇细胞
  • 12篇脑水肿
  • 12篇脑外伤
  • 11篇颅脑创伤
  • 11篇颅脑损伤
  • 11篇脑创伤
  • 9篇干细胞
  • 9篇创伤性
  • 8篇并发
  • 8篇并发症
  • 8篇出血
  • 7篇术后
  • 6篇血肿
  • 6篇肿瘤

机构

  • 89篇中南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山东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空军军医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深圳市第二人...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河南省人民医...
  • 4篇常德市第一人...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爱尔眼科医院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93篇刘劲芳
  • 34篇刘运生
  • 23篇方加胜
  • 22篇刘志雄
  • 20篇陈风华
  • 16篇陈鑫
  • 13篇袁贤瑞
  • 10篇徐立新
  • 10篇伍军
  • 9篇罗湘颖
  • 9篇王君宇
  • 9篇邓永文
  • 8篇史保中
  • 8篇毕长龙
  • 8篇兰松
  • 8篇王延金
  • 6篇刘宏伟
  • 6篇姜冰
  • 6篇张明宇
  • 6篇姜维喜

传媒

  • 10篇中国现代医学...
  • 9篇国际神经病学...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6篇医学临床研究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医学工程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癌症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0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12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脑创伤患者侧脑室穿刺置管精准度的探讨
孙种夷刘劲芳
儿童重度脑外伤后缄默症被引量:8
2006年
作者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儿童脑外伤后缄默症(post-traumatic mutism,PTM)16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这组患儿的临床表现、CT、MRI的影像学改变,伤后SPECT所显示缺血脑区的分布,苏醒后缄默症的持续时间以及出院时语言恢复的程度。
王君宇杨治权刘劲芳奚健姜冰刘运生
关键词:脑外伤后缄默症儿童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改变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合理方法。【方法】对42例获得随访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其中18例行钻孔引流术,24例行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钻孔引流患者中有1例的硬膜下积液在住院期间治愈,其余盎者硬膜下积液出院时未见减少,其中15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另24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1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积液扩大有颅高压表现者行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外侧裂池,术后6个月后随访痊愈。【结论】多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少数有颅高压症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颅底脑池的脑脊液循环较为合适,钻孔引流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陈风华方加胜姜维喜袁贤瑞刘劲芳
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盐酸纳美芬后血清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1-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评价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不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3、5、7、10天测定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组的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对照组的β-EP、DynA1-13的总体变化趋势升高,对照组的NSE总体变化趋势下降。以上三个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呼吸异常率及心率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GOS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能减轻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继发性病理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率异常率、呼吸异常率及预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后未加重和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王红鑫刘志雄刘劲芳
关键词:盐酸纳美芬创伤性颅脑损伤Β-内啡肽强啡肽A1-13
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10
2021年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特别是重型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是引起儿童(<18岁)致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其TBI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也有别于成人[2]。目前我国大多数TBI相关的研究对象为成人,迄今仍无关于儿童TBI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更好地救治重型TBI患儿,提高我国儿童TBI的整体救治水平,规范儿童TBI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专家根据已有的临床证据,总结临床经验,共同讨论并撰写了《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提高儿童TBI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刘劲芳
关键词:颅脑创伤儿童神经系统中国专家共识创伤学TBI
颅脑创伤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的267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置管后均行X线或CT检查,以鼻肠管尖端通过幽门为置管成功。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是否行亚低温治疗、实验室指标及所应用药物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置管成功的影响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有意义指标预测置管成功的效能并确定截断值。结果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总的成功率为89.5%(239/2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OR=0.792,95%CI:0.663~0.946,P=0.010)、AGI分级(OR=0.119,95%CI:0.034~0.424,P=0.001)、亚低温治疗(OR=0.225,95%CI:0.051~0.985,P=0.048)和血浆白蛋白水平(OR=1.178,95%CI:1.045~1.328,P=0.007)是颅脑创伤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00(0.727~0.872)、0.791(0.721~0.861)、0.650(0.525~0.775)、0.799(0.733~0.865)。分别以10分和30.7 g/L为界,应用APACHEⅡ评分(分别为85.7%和61.9%)和血浆白蛋白水平能获得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3%和61.9%)。结论APACHEⅡ评分、AGI分级、亚低温治疗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颅脑创伤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的良好指标。
高辉何世花胡玲吴秀娟符安晖廖健芳唐西杨曹浪平陈鑫刘劲芳
关键词:颅脑损伤肠道营养螺旋型鼻肠管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被引量:48
2022年
为促进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重症及营养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文献,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43条推荐建议,旨在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与参考。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魏俊吉江荣才张笑胡锦石广志杭春华邱炳辉高亮徐跃娇黄齐兵刘劲芳奚才华李敏杨朝华牛焕江包义君冯光陈伟邹志浩张毅陈慧娇左玮孙凤徐学友
关键词: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管理
颅脑损伤合并环枢椎半脱位诊治25例体会
2004年
陈见文刘劲芳
关键词:颅脑损伤环枢椎半脱位牵引术
重型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将研究期内的 4 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昏迷时间大于 10d的持续昏迷组和昏迷时间小于 10d的对照组 ;持续昏迷组患者32例 ,入院时GCS =5~ 8分 ;对照组患者 10例 ,入院时GCS =5~ 8分。两组患者伤后接受了昏迷期和苏醒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 (SPECT)扫描检查 ,同时进行临床评估 ;将SPECT所检测的脑区分为额、颞、顶、枕及丘脑 5个部位。结果 昏迷期SPECT扫描时两组患者均显示多脑区脑缺血 ,持续昏迷组则全部患者 (10 0 % )有双侧丘脑缺血 ,对照组则无丘脑缺血的迹象。持续昏迷组患者在苏醒期SPECT扫描结果单侧丘脑缺血率为 17/2 5 (6 8% ) ,提示一旦双侧丘脑区缺血改善 ,大多数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或接近苏醒。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重症颅脑创伤后持续昏迷状态可能与双侧丘脑区的缺血有关 ;长时间持续的多脑区缺血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关系不大。
王君宇奚健姜冰张明宇刘劲芳刘运生王茂山潘伟生
关键词:持续昏迷脑缺血丘脑
胞外体来源的非编码RNA在颅脑创伤中的作用
2021年
颅脑创伤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胞外体是介导细胞间通信和物质转运的微囊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非编码RNA。它们参与颅脑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作为胞外体内容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编码RNA对研究颅脑创伤的诊断、精准治疗、疗效评估、预后预测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吴昀刘劲芳
关键词:胞外体非编码RNA颅脑创伤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