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7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转换研究——以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KL1号、KL2号构造为例被引量:5
- 2013年
- 转换构造普遍发育于各类型的沉积盆地内,其本质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内发生的差异变形现象,大多表现为多条断层或褶皱沿走向的相互转换。由于转换构造往往表现为复杂的构造形态,刻画难度大。三维地震资料不但提高了地震成像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地下构造"体"的信息,为研究转换构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利用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内的KL1号、KL2号构造的三维空间形态、相互转换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KL1号、KL2号构造为发育在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大型冲起构造,该类构造主要由两条反向倾斜断层及其间夹持的背斜组成。②在挤压作用与走滑作用的影响下,KL1号构造与KL2号构造间存在着明显的构造转换作用,表现为背斜的翼部与核部间的差异对接特征,在剖面上表现为复杂的构造样式。③构造活动定量分析表明,KL1号构造与KL2号构造具有侧向生长特征,其演化经历了初始低幅度褶皱、反向断层冲起构造、侧向生长、走滑转换4个阶段。④受控断裂的活动的差异性影响,KL1号构造与KL2号构造保存条件差异较大,KL2号构造天然气富集而KL1号构造含油气性较差。
- 能源孙洪亮徐丽丽曹淑娟
-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
-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断背斜裂缝带发育模式及预测方法被引量:13
- 2017年
-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埋深大于6500 m的断背斜圈闭,白垩系砂岩储层内部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复杂,对储层产能影响较大,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裂缝发育模式指导裂缝带建模。本文通过钻、测井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盐下断背斜内裂缝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1)盐下深层断背斜裂缝带可以分为"挤压剪切型、拱张型与调节型"三种成因类型,挤压剪切型裂缝带主要分布于断背斜翼部,受推覆作用而成,平面呈近EW走向或NW-SE走向。拱张型则主要发育于背斜核部,受控于断背斜拱张作用,平面近EW走向,调节型裂缝带则发育于断背斜的构造转换部位,呈近SN走向;(2)物理模拟实验证明拱张型裂缝带受褶皱褶曲度控制,剪切型、调节型裂缝带则受逆冲断层断距控制,根据断背斜拱升角及垂直断距变化可以预测裂缝带的平面分布;(3)地质资料和物理模拟实验证明"调节裂缝带"及"拱张裂缝带"张开程度最大,有利于改善超深层储层的储集性能,这类裂缝带的单井天然气产量较高。
- 能源李勇徐丽丽周鹏王斌尚江伟曹淑娟
- 关键词:裂缝物理模拟克拉苏构造带
-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段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58
- 2013年
-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构造段已发现了KL2、KS2、KS1等多个含油气构造,由于该段位于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争论较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钻井资料,对克深构造段三维地震资料进行T—Q全层位解释,重新建立了该构造段构造解释模型并对该段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克深构造段具有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变形特征,垂向上可分为盐上构造层、盐岩层、盐下构造层与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盐收缩构造及走滑构造3种构造样式,其中盐下构造层构造样式自北向南逐渐由高角度基底卷入构造样式转变为盖层滑脱构造样式。克深构造段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二叠纪晚期—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弱收缩挠曲盆地及上新世—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4个演化阶段。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带具有好盖层、厚储层、大构造、强冲注、晚成藏等有利条件,是库车山前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 能源谢会文孙太荣雷刚林徐丽丽
-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石油地质条件
- 乌尔逊凹陷“源、断、势”控藏作用及模式被引量:11
- 2012年
- 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藏和油藏与“源、断、势”之间空间分布关系,以及“源、断、势”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及模式,得到:“源”控制油成藏范围;“势”控制油成藏部位,反向断裂翘倾隆起低势区控制着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油聚集成藏,反转构造低势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古隆起低势区控制着基岩的油聚集成藏;“断”控制油的运聚,长期发育的断裂控制着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中运移,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着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油的聚集。“源、断、势”3个因素空间合理匹配控制着乌尔逊凹陷油成藏与分布。但不同层位表现特征不同,南屯组和铜钵庙组主要集中表现在反向断裂翘倾隆起上,而大磨拐河组则集中表现在反转构造上,基岩集中表现在古隆起上。
- 曲方春霍秋立付广吕延防李大龙徐丽丽
- 关键词:乌尔逊凹陷源岩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