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海峰

陈海峰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亚历山大藻
  • 2篇鱼礁
  • 2篇正交
  • 2篇正交实验
  • 2篇群落
  • 2篇人工鱼礁
  • 2篇象山港
  • 2篇麻痹性贝类毒...
  • 2篇环境因子
  • 2篇贝类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植物
  • 1篇生态变化
  • 1篇生态因子
  • 1篇群落特征
  • 1篇微小亚历山大...
  • 1篇链状亚历山大...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机构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台湾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陈海峰
  • 2篇廖勇
  • 2篇邵盛男
  • 2篇王云龙
  • 2篇缪宇平
  • 2篇周宏农
  • 2篇陈涛
  • 1篇袁骐
  • 1篇杜秀宁
  • 1篇林楠
  • 1篇姜亚洲

传媒

  • 3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于2011年7月(投礁前)和2012年7月(投礁后)在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公式及灰度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鱼礁区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关联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投礁前除均匀性指数J'外,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数(4门21属33种)、丰度(56.50×103cells·m-3)及多样性指标(H'=2.85、d Ma=1.02)均比鱼礁区(4门19属30种、40.57×103cells·m-3、H'=2.67、d Ma=0.76)高;投礁后鱼礁区(3门17属27种、275.35×103cells·m-3、H'=1.14、d Ma=0.62、J'=0.34)各指标均较对照区(3门16属23种、234.66×103cells·m-3、H'=1.02、d Ma=0.58、J'=0.29)高,且鱼礁区优势种间的优势度差异较对照区的大;投礁前后鱼礁区各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丰度的关联度不同,投礁前氮营养盐及COD对藻类生长影响较大,投礁后透明度的降低影响了藻类对氮营养盐的吸收,促进了硅酸盐对藻类的影响。综上所述,初步认为象山港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成效。
陈海峰王云龙廖勇陈涛杜秀宁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生态因子人工鱼礁
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变化被引量:10
2013年
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它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8大类36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运用箱线模型检验,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较大),与对照区相比,则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关键参数(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与环境因子(水深、DO)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962 7)。
陈涛廖勇王云龙姜亚洲林楠陈海峰
关键词:浮游动物人工鱼礁CCA分析象山港
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光照强度5 000 lx,培养基中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因素强弱顺序是:温度>光照强度>起始氮磷含量>盐度。本实验中四个因素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
邵盛男缪宇平周宏农陈海峰
关键词:链状亚历山大藻环境因子麻痹性贝类毒素正交实验
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类蓄毒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5℃,盐度30,培养基中氮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2倍,光照强度10000 lx。最佳产毒条件除了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外,其它条件与生长的最佳条件相同。盐度、营养盐、光照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指数生长期细胞比增长率、指数生长末期单位细胞含毒量均有极显著影响(F>F0.01)。温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的生长和产毒则无显著影响(F
缪宇平袁骐周宏农陈海峰邵盛男
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环境因子正交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