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entacam系统测量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改变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
- 陈亢刘汉强王媛媛李梅华瑞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PENTACAM系统LASIK手术安全性手术设计
- ICGA在糖尿病眼底病变中的优势分析
- 2012年
- 目的: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金标准,本研究观察ICGA在DR和糖尿病脉络膜病变(diabeticchoroidopathy,DC)中图像特点,对比分析ICGA在糖尿病眼底病变(diabeticfunduslesions)中的优势和临床意义。
- 陈蕾华瑞
- 关键词:糖尿病眼底病变ICGA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膜病变图像特点金标准
- 联合应用谱域OCT和眼底自发荧光观察激光术后光凝斑视网膜结构的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准红外线(stand-ard infrared,IR)检查。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6个月、6~12个月、1~2.5年和2.5年以上。通过488 nm激发光,500 nm滤光片成像系统采集FAF(Spectralis HRA2+OCT)。结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 h,SD-OCT图像显示神经感觉层组织全层增厚,高反光,提示神经感觉层全层水肿,色素上皮层(RPE)变薄或者正常,光凝斑处自发荧光信号衰减,表现为自发荧光暗点。激光光凝术后2周,SD-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RPE层,变厚提示RPE细胞增生;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激光光凝术后1~6个月,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中心部增强,周边部环形减弱,SD-OCT扫描显示激光斑中心部RPE细胞层增厚,周围环形萎缩。激光光凝术后6~12个月,光凝斑处自发荧光表现为周围环形低荧光区域面积扩大,中心强信号范围缩小,呈孤岛状;SD-OCT扫描显示RPE萎缩面积扩大,光凝斑中心部少量RPE细胞增殖。激光光凝术后1年以上,SD-OCT图像显示光凝斑处RPE萎缩伴神经感觉组织严重受损,激光斑自发荧光变成黑点并扩大。结论应用SD-OCT和FAF可以长期随访光凝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补充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为活体内研究激光斑提供新的观察手段。
- 华瑞柳力敏万超陈蕾
- 关键词:眼底自发荧光
- 两种波长自发荧光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应用Spectralis OCT联合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对比观察蓝光自发荧光(blue ligh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ear-infrare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NIR-FAF,激发光787nm,滤光片>800nm)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眼底相关疾病患者22例(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5例、中心性渗出脉络膜视网膜炎3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例、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2例、高度近视病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2例、小柳原田病1例、黄斑裂孔2例、青光眼1例、单纯高度近视1例、正常人群3例)共38眼进行BL-FAF、NIA-AF和Spectralis OCT检查,部分患者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按病变类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NIR-FAF显示病变而BL-FAF没有显示病变的有16眼,其中包括视网膜出血2眼、视网膜渗出1眼、玻璃膜疣5眼、黄斑水肿2眼、神经上皮层脱离或恢复2眼、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小柳原田病治疗后2眼、黄斑孔1眼;BL-FAF显示病变而NIR-FAF没有显示病变的有9眼,其中包括视网膜出血2眼、视网膜渗出2眼、玻璃膜疣1眼、CNV3眼、单纯高度近视眼外核层视网膜劈裂1眼。NIR-FAF对累及外界膜、光感受器内节与外节连接带及色素上皮与Bruch膜复合体范围内病变成像优于BL-FAF,NIR-FAF在确定某些疾病的病变范围上优于BL-FAF,而BL-FAF对于累及外核层、外丛状层及视网膜浅层的病变优于NIR-FAF。结论自发荧光由于其易操作性、有效性和无创性,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实践。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多种成像模式联合Spect-ralis OCT更有利于眼底疾病的理解和诊断。
- 华瑞柳力敏张慧陈蕾
- 关键词:OCT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光凝治疗无效病例的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治疗无效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该类别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随访2005年迄今,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DR病例中治疗无效病例15例,分析患者的病程、血糖及血压控制水平,家族史,血红蛋白水平,年龄、性别,
- 柳力敏刘磊华瑞胡悦东陈蕾
-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效病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眼底
- 两种方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对比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对比观察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的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与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CH患者24例24眼,应用TTT治疗12例,PDT治疗12例。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片,检眼镜下观察瘤体变化;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大小、高度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浆液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判断瘤体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瘤体萎缩,视网膜平伏,血流呈阴性,荧光素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见瘤体血管荧光渗漏减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及瘤体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平伏,瘤体平复。TTT治疗患者12例12眼术后视力提高、稳定、下降比例,各占33.3%;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瘢痕,机化,大量色素增生或色素缺失,部分血管闭塞。PDT治疗患者12例12眼,视力提高者66.7%,视力稳定者33.3%,无视力下降;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呈白色,轻度色素紊乱,视网膜及脉络膜正常血管未见损害。结论:TTT与PDT治疗CCH,均能使瘤体萎缩并促进渗出吸收,但PDT对眼底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小于TTT,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黄乐乐陈蕾胡悦东华瑞柳力敏
- 关键词: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光动力学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维替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