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美英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信仰
  • 1篇兴衰
  • 1篇雅乐
  • 1篇政权
  • 1篇俗乐
  • 1篇土著
  • 1篇器物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信仰
  • 1篇岭南
  • 1篇南越国
  • 1篇孔庙
  • 1篇宫廷
  • 1篇管窥

机构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孔义龙
  • 3篇曾美英

传媒

  • 2篇交响(西安音...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从西汉南越王墓音乐器物看南越国宫廷礼乐的兴衰被引量:5
2010年
南越国宫廷礼乐按照大型编悬乐与室内房来分类设置,显示了宫廷礼乐的气派和按天子的用乐规范来设置的做法。然青铜编悬乐器的测音分析表明,虽然乐师们有预设意识和铸后调音,但音乐性能不佳,带有很大程度的模仿痕迹。南越国礼乐设置之日,正值北方俗乐兴起之时,岭南滞后的经济文化、南北差异与空间距离的存在,致使礼乐难以存留。
孔义龙曾美英
岭南孔庙雅乐管窥
2012年
岭南各地均有孔庙,它们在祭祀孔子、重塑儒学精神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实现,而祭孔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雷州孔庙乐舞篇的辞谱对应关系与《海阳县志》记述的乐舞内容与用乐规范完全一致,二者虽地处粤东和粤西,但作为尊孔复古文化的外在仪式,各地的做法是基本统一的,有时在用乐规模方面还可以酌情设置。二者虽是地方文庙的用乐记载,却反映了国内文庙音乐普遍规范。历代宫廷供奉雅乐,用乐也参照周礼定制,但其实施形式尚无普及。真正得到普及的是清宫雅乐,其雅乐设置有了严格的定式。最具体的原因在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颁布的制雅诏令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颁制的中和韶乐。中和韶乐对不同祭祀场合的乐队编制及乐器数量均有严格规定。
孔义龙曾美英
关键词:岭南孔庙雅乐
从南越早期铜鼓看土著文化信仰
2011年
学术界公认的早期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了解岭南铜鼓也需从万家坝型铜鼓开始。徐闻县迈熟村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确定了岭南万家坝铜鼓的传入时间与东传区域,为岭南越族早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铜鼓很快发展为岭南越族及后裔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随着岭南西瓯、骆越族人的生活由原始方式向封建社会逐渐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早期铜鼓艺术成为这一转变的客观反映。一方面普照大地的太阳、高空飞翔的鹭鸟代表着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和平环境,划船、水袅代表着南方民族靠水生存的渔猎生活,牛是农耕生产方式的象征,而砍牛和羽旌乐舞又是祭祀、欢庆活动的写照。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画面被装饰在铜鼓上还充分说明,铜鼓除了作为乐器外,还被作为古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与精神寄托,并通过铜鼓乐声的响起让这种沟通得以实现。
孔义龙曾美英
关键词:土著文化信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