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胜 作品数:77 被引量:33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一种螺旋式刀片及旋耕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式刀片及旋耕机,涉及旋耕机刀片技术领域,包括弯型刀片本体和螺纹结构,所述弯型刀片本体的一侧为刀刃,所述弯型刀片本体上设置有围绕所述弯形刀片本体螺旋向下设置的所述螺纹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式刀片及旋... 马录花 李以康 孟宪超 马子峰 王贵强 周华坤 杨永胜青藏高原高寒灌丛2003—2016年生长季的不同月份CO2通量对气温日较差的响应 被引量:5 2020年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日较差(ADT)减小,将会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平衡造成深刻影响。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在生长季(6—9月)不同月份的ADT对CO2通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6年的生长季中,最高气温(MaxTa)和最低气温(MinTa)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ADT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逐日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逐日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趋势。高寒灌丛在生长季为碳汇,整个生长季总NEE、GPP和Re平均值分别为(-161.2±30.1)、(501.9±60.2)、(340.7±54.4) gCm^(-2)。在高寒灌丛生长季(6—9月)的每个月份,MaxTa、MinTa和ADT分别是GPP(P<0.001)、Re(P<0.001)和NEE(P<0.01)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高寒灌丛的ADT的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碳固持,暗示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ADT的减小将会削弱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祝景彬 贺慧丹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关键词:青藏高原 灌丛 日较差 CO2通量 生长季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及土壤固碳持水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5%,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分别较原生植被样地增加了12.6、9.4和11.2mm。3)退耕还草11年后,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C/N显著高于原生植被样地31.85%和37.63%(P<0.05),土壤全氮密度与原生植被样地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退耕还草措施有利于农牧交错区荒漠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是遏制和改善三江源区草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李令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罗谨 李红琴 李英年 周华坤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封育措施对巴塘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6年 选取巴塘高寒草甸设置封育及自然放牧样地,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封育措施对植被群落结构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封育措施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植被群落总盖度及平均高度(p〈0.05),增加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复杂程度,植被群落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等优良牧草显著增加,菊科、莎草科以及有毒杂草类植物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封育措施丰富了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垂直分层结构,退化草地垂直结构由一层增加至三层。3)封育措施降低了高寒草甸0~40 cm层面土壤容重,二者差异在10~20 cm层面最明显(p〈0.05)。4)尽管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封育样地0~40 cm层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自然放牧样地。5)封育措施明显改善了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其中,封育样地0~10、10~20、20~40 cm深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高于自然放牧样地,封育条件下0~40 cm整个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增加速率分别为1.4、1.9、1.7 mm/a。封育措施有利于退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是遏制和改善高寒草地退化的有效措施。 杨永胜 李红琴 张莉 祝景彬 贺慧丹 未亚西 李英年关键词:封育措施 丰富度 容重 一种高海拔苗木防风稳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海拔苗木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海拔苗木防风稳固装置,包括第一稳固半环,所述第一稳固半环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斜孔,所述第一稳固半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第一稳固半环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斜孔的内部插... 杨永胜 师燕 李以康 周华坤 黄煜茹 王春雨 罗方林 张中华 马丽 张骞 朋措吉 周春丽文献传递 近40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量 被引量:11 2022年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外的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区。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模拟了1981–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析了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结果表明,近40年三江源区平均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别为852.56和1 357.14 kg·hm^(-2),草地的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62.82%,且呈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国家公园3个园区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在61.92%~66.42%。除国家公园所在县域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唐古拉山乡外,东、南部各县仍有约35%的气候潜力,即505.53 kg·hm^(-2)的草料潜力和每公顷0.44标准羊单位(SU·hm^(-2))的载畜潜力。因此,建议在东、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合理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工作,提高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草地生产力,承接分担国家公园区域畜牧生产压力,进而在保护国家公园脆弱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基础上,促进整个区域牧民生计、畜牧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春雨 王军邦 张法伟 李英年 李红琴 杨永胜 罗方林关键词:产草量 气候资源利用率 理论载畜量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长季碳水交换对生物因子的非协同响应 李红琴 张法伟 祝景彬 贺慧丹 杨永胜 李英年关键词:高寒灌丛 生物因子 一种高寒草地生物的样品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寒草地生物的样品测定装置,涉及采集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传导块,所述传感器的前后端固定安装有凸块,所述传感器的外部套接有圆板,... 杨永胜 李慧婷 王军邦 赵春雷 徐兴良 黄煜茹 李以康 周华坤 张法伟 李杰霞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技术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年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土地沙漠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CNKI及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源,通过检索1998年~2020年期间的相关文献和专利,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掘。研究结果表明:(1)1998年~2020年期间,SCIE收录的土地沙漠化领域研究文献呈先缓慢后快速增长趋势,CNKI收录的土地沙漠化领域研究文献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快速增加后稳定的趋势,DII收录的专利数量呈先稳定后快速增加的趋势;(2)发表土地沙漠化文章质量和数量较高的期刊分别为荷兰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及英国的《Land Degradation&Development》;(3)土地沙漠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居前列,但相关研究论文质量偏低,篇均被引频次仅为17.79;(4)土地沙漠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植被覆盖指数等,研究方法多为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干旱区等地;(5)在中国范围内,来自内蒙古的土地沙漠化研究居首位,研究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6)土地沙漠化防治措施中,涉及固沙措施的文献数量最多。得出结论认为近几十年来,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的关系方面。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综合影响力较高,研究论文质量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李玉 王杰 杨永胜 张宇恒 刘明 周华坤关键词:沙漠化 治理技术 祁连山东段4类草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22年 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比较研究CO_(2)通量及群落光合特征参数与LAI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嵩草草甸的LAI和碳汇强度分别为2.76m^(2)/m^(2)和694.13gCO_(2)/m^(2),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类型。灌丛草甸碳汇强度居中(662.98gCO_(2)/m^(2)),但LAI最小(1.66m^(2)/m^(2)),草甸草原碳汇强度次之(524.40gCO_(2)/m^(2)),沼泽草甸碳汇强度最小(460.77gCO_(2)/m^(2))。4类草地的逐日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均主要受控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逐日NEE、GPP、生态系统总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S)均与LAI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沼泽草甸和灌丛草甸的逐日GPP及NEE对LAI的敏感度极显著高于嵩草草甸和草甸草原(P<0.001),但不同草地类型间逐日RES对LAI的敏感度无显著差异。嵩草草甸的饱和光合速率和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相对最大,平均分别为0.89和0.22mgCO_(2)/(m^(2)·s),但与其他3类草地无显著差异。草地类型间群落光合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异主要受控于LAI(P<0.01),与草地类型和生长阶段关系较小。因此,LAI和草地类型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呼吸强度和群落光合特征,共同调控着高寒草地的碳收支。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东部区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高延锋 仪律北 张法伟 马文婧 李红琴 王春雨 罗方林 杨永胜 杨永胜关键词:高寒草地 叶面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