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龙
-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 西沙永兴岛珊瑚重金属水平及其富集效应被引量:9
- 2014年
- 利用ICP-MS测定了永兴岛4种珊瑚骨骼中重金属Cd、Zn、Cu、Ni、Mn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珊瑚骨骼,永兴岛珊瑚骨骼中Zn、Mn、Cu的污染比较严重,Ni与Cd的污染较轻。重金属在珊瑚骨骼中的浓度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Zn>Ni>Mn>Cu>Cd。重金属Cd在不同珊瑚种类间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余4种重金属种间差异不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珊瑚骨骼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船舶侵蚀以及生活污水、岩石自然矿化溶出、大气沉降。珊瑚对重金属具有富集效应,帛琉蜂巢珊瑚(Favia palauensis)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Zn>Mn>Ni>Cd>Cu,其余3种珊瑚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Zn>Mn>Cd>Ni>Cu。
- 彭加喜刘金铃徐向荣靳明华王帅龙
- 关键词:重金属珊瑚
- 红海湾海产品体内重金属水平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被引量:23
- 2014年
- 分析了广东红海湾13种海产品肌肉组织中8种重金属铬(Cr)、钴(Co)、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和铅(Pb)的浓度水平,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n)评价其污染状况。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式进行人体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估,同时利用金属污染指数(XMPI)研究生物体的重金属富集效应。结果显示:红海湾生物总体污染水平较低,Cr在软体类生物中属于轻度污染;Ni在甲壳类生物中属于轻度污染;Cu和Zn在鱼类中属于轻度污染;Cr在鱼类和甲壳类中都属于中度污染。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对Cd、Cu、Zn存在潜在的严重积累作用,且As含量超过了食用的参考剂量,需引起重视。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食用红海湾海产品(口虾蛄除外)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建议食用海产品量控制在25 g·d?1以内。
- 彭加喜徐向荣刘金铃丁振华孙凯峰靳明华张再旺王帅龙
- 关键词:重金属风险评估
- 海草生态系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被引量:14
- 2015年
-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技术研究了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湾海草生态系中溶解有机物(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EEMs谱图表明,海草生态系中的DOM存在3个类腐殖质荧光A(230/430nm),C(350/440nm),M(300/380~400nm)和2个类蛋白质荧光R(230/355~375nm),N(280~300/365~380nm)。各荧光信号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规律为R(0.304RU)〉A(0.194RU)〉M(0.147RU)〉N(0.125RU)〉C(0.051RU)。类腐殖质荧光和类蛋白质荧光均表现为离岸近含量高;2个明显的低值区,分别出现在该湾海草茂密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各荧光信号在该湾的分布特征表明,控制类腐殖质荧光和类蛋白质荧光的动力学因素相同。荧光N与M和R之间以及荧光C与A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些荧光具有相同的来源属性及地化行为。较高的荧光指数FI(均值为1.81)、较高的自生源指标BIX(均值为1.44)和较低的腐殖化指标HIX(HIXa和HIXb的均值分别为4.2和0.81)均表明海草生态系中DOM的强自生来源贡献和弱腐殖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海草生态系中DOM具有非常独特的荧光特征,不同于其他水生生态系。
- 程远月王帅龙胡水波周沉冤施震李芊黄小平
- 关键词: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海草
- 海南珊瑚礁区鱼体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4
- 2013年
- 为研究海南珊瑚礁区重金属的污染现状,选择鱼类为污染指示物,测定珊瑚礁区的5种鱼体中Cr、Mn、Cu、Zn、As、Pb和Hg 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鱼类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同种鱼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存在差异。珊瑚礁区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r>As>Mn>Hg>Zn>Cu>Pb;鱼类的鳃和内脏器官比肌肉更容易蓄积重金属。珊瑚礁区生物富集作用最明显的为Cr和As。Pi结果表明海南珊瑚礁区鱼体重金属Cr的污染严重,As中度污染,其他重金属基本无污染或轻度污染。
- 刘金铃徐向荣丁振华靳明华王帅龙郝青
- 关键词:重金属珊瑚礁生态风险
- 广州市食用鱼体内PCBs和DDTs的残留水平及食用风险评估被引量:4
- 2014年
- 研究了广州市场7 种食用鱼体中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和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s)的残留水平、组成特征及其人体饮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 PCBs 和DDTs 在广州食用鱼体中普遍检出, 其浓度范围分别为71-1488 和695-38044pg·g^-1(湿重).鱼体中PCBs 和DDTs 浓度均与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高的脂肪含量有利于鱼体中PCBs 和DDTs 的富集.不同食性鱼体间PCBs 和DDTs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1).鱼体中PCBs 主要单体为PCB 28 和PCB 153, DDTs 的主要成分为2,2-双(p-氯苯基)-1,1-二氯乙烯(p,p′-DDE)和2,2-双(p-氯苯基)-1,1-二氯乙烷(p,p′-DDD).81.3%的鱼样中(DDE+DDD)/ΣDDTs 比值大于0.5, 表明鱼体内DDTs 主要是由历史残留所致.居民摄食广州市场鱼类对PCBs 和DDTs 的每日暴露量分别为1.93-71.9 和23.0-1875.6ng·d^-1.
- 郝青孙毓鑫徐向荣罗孝俊王帅龙张再旺麦碧娴
- 永兴岛4种海鱼中汞的含量及人体风险评估被引量:1
- 2013年
- 测定了永兴岛海域4种31尾海鱼(红带海绯鲤、钝头鹦嘴鱼、鲍氏绿鹦嘴鱼、太平洋裸颊鲷)肌肉组织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并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式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岛鱼体中总汞含量为(0,002~0.474)×10^-6;甲基汞含量为(0.001~0.403)X10^-6;甲基汞含量所占总汞含量的比例平均为82.51%。永兴岛鱼体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呈现趋势为: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长期食用肉食性鱼类(红带海绯鲤和太平洋裸颊鲷)可能会给食用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 刘金铃徐向荣陈来国苏燕花王帅龙彭加喜郝青
- 关键词:汞甲基汞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