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开封市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12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例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进行分组。采集患儿静脉血,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培养纯化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使用Kirby 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5株(58.96%),革兰阴性菌67株(31.61%),真菌20株(9.43%)。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5株,11.79%)、大肠埃希菌(13株,6.13%)。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2株,5.66%)。对比不同胎龄新生儿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全部耐药,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耐药株,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未检出对亚胺培南耐药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低,未检出对氟胞嘧啶耐药株。结论 开封市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感染病原菌分布有差异性。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临床上应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 王文英张佩佩王莹莹金闪闪
-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
- A组链球菌致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原学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致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A组链球菌(GAS)致病基因及耐药。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和万古霉素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设计emm基因、SpeB基因、NudA基因和NudB基因,并进行PCR扩增。采用BLAST将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对结果判读。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成功分离出GAS菌株113株,其中2~6岁71例,6~11岁42例。GAS分离株未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99.12%(112株)、90.27%(102株)、84.96%(96株)和2.65%(3株)。对单一抗生素耐药为7株(6.19%),对两种抗生素耐药13株(11.50%),对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93株(82.30%)。GAS分型:emm2型6株,emm4型10株,emm12型72株,emm25型3株,emm49型6株,emm57型4株,emm61型12株。113株GAS中,56株携带Aph3基因(49.56%),71株携带Aac6-I基因(62.83%),96株携带tetM基因(84.96%),113株携带链球菌外毒素B(100%),NudA和NudB各检出61株,携带率为53.98%。结论随着广谱类抗生素的应用,A组链球菌感染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日益减少,但耐药程度越来越高。
- 李艳阳王文英娄春艳高杰
- 关键词:A组链球菌急性肾小球肾炎耐药机制
- 生脉饮口服液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生脉饮口服液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儿科7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儿(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其中观察组另给予生脉饮口服液,分析该生脉饮口服液对该疾病是否有益。结果:(1)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70.27%。治疗后,观察组LVEF、LVSD、LVDD分别为(45.13±3.27%、40.95±2.26mm、42.95±2.14m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0.18±3.16%、45.08±2.35mm、47.23±2.30mm)。(3)治疗后,观察组SDNN、SDANN、r MSDD、p NN50分别为(127.9±7.8ms、119.4±7.2ms、29.31±2.52ms、17.35±1.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5.8±7.1ms、104.5±6.9ms、25.82±2.44ms、13.28±0.98%)。(4)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41%,略低于对照组13.5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治疗开始起1年内,对照组死亡6例(16.22%),和观察组5例(13.5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脉饮口服液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心功能,增加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
- 高杰李英王文英
- 关键词:生脉饮口服液扩张型心肌病小儿心功能
-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PCT、sTREM-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相关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组,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法(ELISA)测定血清PCT、sTREM-1与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清PCT、sTREM-1水平和炎症反应指标差异,分析血清PCT、sTREM-1与炎症反应指标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PCT水平为(22.42±3.49)μg/L、sTREM-1水平为(74.15±8.47)pg/ml,高于对照组的(0.64±0.07)μg/L、(18.73±1.9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6水平为(42.80±6.48)pg/ml、TNF-α水平为(147.55±15.97)pg/ml、IL-8水平为(78.54±8.96)pg/ml,高于对照组的(14.48±1.89)pg/ml、TNF-α水平为(34.57±4.56)pg/ml、IL-8水平为(35.61±5.4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sTREM-1水平均与血清IL-6、TNF-α、IL-8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血清PCT、sTREM-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新的靶点。
- 王文英李艳阳王莹莹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降钙素原炎症反应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 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及其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分布情况,为儿科患者抗感染治疗及致病菌耐药性的控制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儿科患者临床标本,经分离、鉴定共获得大肠埃希菌201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2015年CLSI标准判定结果。提取大肠埃希菌基因组DNA并设计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扩增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其分布情况。结果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分别为15.92%、33.83%、100.00%、64.68%、47.76%、4.98%、36.82%、18.91%、48.26%、38.81%、50.75%、12.94%和0.00%。PCR扩增ISCR1、IMP、tnpU、TEM、CTX-M-1、NDM-1、ant(3'')-Ⅰ、traA、qnr、aac(3)-Ⅱ、IS26、intⅠ1和SHV基因大小分别为475、587、403、535、891、287、284、272、240、237、387、373和305bp;IMP、CTX-M-1、TEM、SHV、NDM-1、aac(3)-Ⅱ、ant(3')-Ⅰ、qnr、intⅠ1、IS26、traA、tnpU和ISCR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96%、46.77%、55.72%、42.79%、3.98%、48.76%、29.85%、52.74%、54.73%、90.05%、80.60%、19.90%和39.80%。结论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除了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外,对其余检测药物均耐药,其耐药性的产生与其耐药基因及遗传元件的分布情况关系密切。
- 王文英何书高杰
- 关键词:儿科患者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耐药基因
- 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研究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耐药性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科患者的临床标本,从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14株,然后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药敏试验测定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链霉素57.89%,妥布霉素54.39%,庆大霉素44.74%,卡那霉素32.46%,亚胺培南17.54%,阿米卡星14.91%,美罗培南0.00%。PCR扩增大肠埃希菌OXA-51型酶基因、ant(3′′)-Ⅰ基因及aph(3′)-Ⅰ基因均阴性;OXA-23基因(796bp),CTX-M-1基因(833bp),NDM-1基因(386bp),aac(3)-Ⅱ基因(237bp),IMP基因(587bp)和aac(6′)-Ⅰ基因(394bp)扩增阳性率分别为9.65%、29.82%、18.42%、52.63%、20.18%,和12.28%。结论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程度高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这与菌株内不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有关。
- 高杰李英王文英
- 关键词:儿科患者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