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尸体标本测试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提供新方法。方法12侧完整的肩关节标本切断肩锁韧带,首先进行喙锁韧带的准静态非破坏性循环实验,直至喙锁韧带失效,并记录喙锁韧带失效强度。12侧标本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n=3),分别使用3.5 mm锁骨钩锁定加压钢板、5 mm软组织带线锚钉、10 mm Endobutton钢板、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5 mm软组织带线锚钉+10 mm Endobutton钢板)4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复位、固定肩锁关节。然后使用X线透视机正位透视复位后的肩锁关节,评估内固定位置及肩锁关节复位情况。最后使用自制的固定夹具将肩关节标本固定在100 KN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以100 mm/min的载荷速度对各实验标本在垂直方向进行破坏性的静态拉伸力学测定,通过与生物力学试验机相连接的计算机记录并描画载荷-位移曲线,记录各内固定的失效强度及原因。结果12侧尸体标本喙锁韧带断裂强度为(374.6±0.8)N。4组内固定失效的力学载荷及原因:A组为(409.5±2.6)N,两侧标本内固定失效原因为锁骨骨折,一侧标本为肩峰骨折;B组为(297.8±3.4)N,均为锚钉脱出;C组为(375.2±3.1)N,均为喙突基底部骨折;D组为(376.2±3.1)N,均为锚钉脱出。4个实验组内固定失效生物力学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B组内固定失效生物力学载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重建喙锁韧带能够有效复位肩锁关节并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