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晨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关节
  • 3篇内固定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韧带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生物力学研究
  • 2篇喙锁
  • 2篇喙锁韧带
  • 2篇肱骨
  • 2篇下肢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静脉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7篇衡立松
  • 7篇朱养均
  • 7篇张堃
  • 7篇王晨
  • 5篇宋哲
  • 2篇冯东旭
  • 2篇王鹏飞
  • 2篇杨娜
  • 1篇庄岩
  • 1篇李忠

传媒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肩锁关节功能解剖及垂直方向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判断肩锁关节韧带在维持肩锁关节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12具经福尔马林常规处理的正常肩关节尸体标本,解剖分离、显露喙锁韧带(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观察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的起止点分布、外观形态及附着区,并测量斜方韧带及锥形韧带长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长度、最外侧点到锁骨远端的距离以及斜方韧带及锥形韧带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夹角。随后将12具完整的肩关节标本随机分为A、B、C、D四组(n=3):A组保留完整的肩锁韧带,B组保留完整的喙锁韧带,C组保留完整的斜方韧带,D组保留完整的锥形韧带。使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以100 mm/min的载荷速度对标本韧带在垂直方向进行破坏性的静态拉伸力学测定,通过与生物力学试验机相连接的计算机记录并描画载荷-位移曲线,记录各韧带的断裂强度。结果锥形韧带及斜方韧带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0.6、12.5 mm;锥形韧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3.4、5.8 mm。斜方韧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2、8.7 mm。锥形韧带及斜方韧带最外侧点到锁骨远端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5.5、23.6 mm。锥形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均夹角分别为6.2°、11.3°。斜方韧带在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夹角分别为38.7°、6.9°。肩锁韧带断裂拉力为(201.3±1.9)N,喙锁韧带断裂拉力为(374.6±1.2)N,斜方韧带断裂拉力(192.3±4.3)N,锥形韧带断裂拉力(345.7±1.1)N。结论锥形韧带、斜方韧带和肩锁韧带对维持肩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和贡献不同。肩锁关节解剖重建时,以锥形韧带的解剖重建更为重要,同时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肩锁韧带。
王晨杨娜衡立松樊伟朱养均张堃宋哲
关键词:肩锁关节解剖学生物力学喙锁韧带肩锁韧带
血红蛋白量与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482例,男1174例,女1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和结果。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量与DVT的关系。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DVT的总发生率为29.53%(733/2482)。血栓组的血红蛋白量为(116.57±19.24)g/L,显著低于非血栓组的(124.76±19.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OR=0.985,95%CI:0.980~0.990,P<0.001)是影响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随着血红蛋白量五分位水平的增高,DVT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DVT发生率最高组别(40.58%)与最低组组别(17.27%)相比,发生DVT的风险增加2.386倍(95%CI:1.718~3.315)。结论血红蛋白量可以影响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低的血红蛋白量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李树灏张堃宋哲衡立松冯东旭樊伟王晓龙王晨乔瑞杨佳瑞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骨折血红蛋白测定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测试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提供新方法。方法12侧完整的肩关节标本切断肩锁韧带,首先进行喙锁韧带的准静态非破坏性循环实验,直至喙锁韧带失效,并记录喙锁韧带失效强度。12侧标本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n=3),分别使用3.5 mm锁骨钩锁定加压钢板、5 mm软组织带线锚钉、10 mm Endobutton钢板、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5 mm软组织带线锚钉+10 mm Endobutton钢板)4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复位、固定肩锁关节。然后使用X线透视机正位透视复位后的肩锁关节,评估内固定位置及肩锁关节复位情况。最后使用自制的固定夹具将肩关节标本固定在100 KN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以100 mm/min的载荷速度对各实验标本在垂直方向进行破坏性的静态拉伸力学测定,通过与生物力学试验机相连接的计算机记录并描画载荷-位移曲线,记录各内固定的失效强度及原因。结果12侧尸体标本喙锁韧带断裂强度为(374.6±0.8)N。4组内固定失效的力学载荷及原因:A组为(409.5±2.6)N,两侧标本内固定失效原因为锁骨骨折,一侧标本为肩峰骨折;B组为(297.8±3.4)N,均为锚钉脱出;C组为(375.2±3.1)N,均为喙突基底部骨折;D组为(376.2±3.1)N,均为锚钉脱出。4个实验组内固定失效生物力学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B组内固定失效生物力学载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锚-袢内固定系统重建喙锁韧带能够有效复位肩锁关节并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王晨杨娜衡立松樊伟朱养均张堃宋哲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生物力学
不同ABO血型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的DVT发生率。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率不同,B型血DVT发生率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和60岁以上的患者。
李树灏张堃宋哲樊伟王晓龙王晨冯东旭衡立松许帆蔡枭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下肢骨折血型静脉血栓形成
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网状Meta分析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熊晨何贵平张堃何晓杨佳瑞何昌军王晓龙王晨师政伟朱养均衡立松
关键词:肱骨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治疗
袢钢板技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策略及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6~68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由深部向浅层依次进行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外侧韧带复合体。采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内固定(微型钢板、桡骨头解剖钢板或空心钉)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骨折;采用带线锚钉进行外侧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重建;内侧韧带复合体不做手术修复。所有患者术后均配戴肘关节铰链式可调支具固定,早期进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均获18~24个月随访,平均20.2个月,均获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的愈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为55~100分,平均85.8分。其中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8%。2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肘关节脱位、骨折不愈合、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修复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的关键,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功能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宋哲朱养均王晨衡立松樊伟李忠庄岩张堃
关键词: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关节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在年龄大于65岁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比较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文献。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VAS评分。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患者378例,钢板内固定治疗206例,半肩关节置换治疗172例。半肩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MD=11.78,95%CI:5.31~18.25,P=0.0004)、术中出血量(MD=29.03,95%CI:0.71~57.35,P=0.0004)和并发症发生率(MD=2.04,95%CI:1.19~3.48,P=0.009)方面优于钢板内固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案的Constant-Murley评分(MD=-3.65,95%CI:-8.73~1.44,P=0.16)和VAS评分(MD=0.27,95%CI:-0.48~1.03,P=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结果相似。相比半肩关节置换,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更长,并且有更多的并发症。
熊晨衡立松崔玉王晨何昌军黄伟朱养均张堃
关键词:内固定META分析肱骨近端骨折关节置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