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 天然表面活性剂和Ca^(2+)对沥青/二氧化硅表面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胶体探针技术测试了不同溶液环境中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相互作用。酸性水溶液环境中,二氧化硅表面在吸附阳离子类天然表面活性剂后疏水性增强,与沥青间的长程作用力为较弱的排斥力,而黏着力较大。溶液中存在Ca2+时,它会优先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压缩其表面的双电层,因此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长程排斥力和黏着力均减小。在强碱性环境中,Ca2+形成一级水解物CaOH+,它在二氧化硅表面吸附后,不仅压缩了双电层,且使其电负性减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CaOH+外层,增强了二氧化硅表面的疏水性,因此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的长程作用力由排斥力转变为吸引力,黏着力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沥青液滴和二氧化硅颗粒的Zeta电位值能合理地解释所得的力曲线。定量地描述了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对天然表面活性剂及Ca2+在油砂水基分离过程的作用进行了机理分析。
- 张燕丁明山刘娟任嗣利
- 关键词:油砂天然表面活性剂CA2+原子力显微镜
-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及其化学破乳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0
- 2013年
- 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是重油生产和加工过程的重要环节,破乳剂的研发一直是油田化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化学破乳剂研发的现状与趋势,阐述了重油中以沥青质为主的天然乳化剂的结构特点,深入分析了沥青质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揭示了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性机理。进一步论述了具有普适性强、无毒、可生物降解且价格低廉的天然高分子破乳剂的破乳作用及其最新研究结果。重点介绍了微吸液管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在油水乳状液破乳过程中对相关微观机理研究的重要应用。
- 刘娟赵亚溥胡斌任嗣利
- 关键词:重油沥青破乳
- 一种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该方法采用氧化石墨烯作为破乳剂,在常温下对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进行脱水处理。水包油乳状液的脱油率大于96%,能够用于石油工业中高含水量的油水乳状液的脱水处理。
- 任嗣利刘娟
- 文献传递
- 枯草芽孢杆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物模驱油实验被引量:4
- 2016年
- 针对目前常规采油开采技术的限制和原油采收率较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对一株从油污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32811)代谢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微生物驱油实验。优化条件实验确定了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最佳的无机培养基配方(g/L):ρ(C_6H_(12)O_6)30.0,ρ(NH_4NO_3)1.0,ρ(KH_2PO_4)4.1,ρ(Na_2HPO_4·12H_2O)14.3,ρ(MgSO_4)0.096,ρ(CaCl_2)0.0008,ρ(FeSO_4)0.0011,ρ(C_(10)H_(16)N_2Na_2O_8)0.0015。发酵液表面张力从65mN/m降至25mN/m。通过微生物对原油降解的物模驱油实验,得出原油出现乳化及原油重质组分含量明显降低的结果。物模驱油实验中分别注入发酵液及先注入微生物再注入无机培养液能提高原油采收率26.1%和31.4%。说明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徐海燕丁明山刘娟王环江任嗣利
-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工艺物理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