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龙
- 作品数:2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被引量:10
- 2013年
-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其中110Ag在3种核素中含量百分比最高,在90%以上,134Cs只占0~1.5%,137Cs也只为0.2~1.3%。在所有站位中,110Ag、137Cs、134Cs 3种核素均在同一站位(155.08°E、42.17°N)含量达最高,分别为101.31、32.63、32.63 Bq·kg-1。另外,对比了靠近日本西侧的日本海海域样品,检测到的110Ag核素含量为1.50 Bq·kg-1、137Cs核素含量为0.05 Bq·kg-1,但未检测出超出本底的134Cs,总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比日本以东的公海海域明显要低,暗示这次日本核泄漏对西部海域海洋生物的影响比较小。
- 唐峰华王锦龙刘丹彤何利军杜金洲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人工放射性核素柔鱼
- 海洋环境核污染连续实时监测技术
- <正>核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是一种被大力提倡的新清洁能源,其安全运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低碳工程技术,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会酿成巨大的灾难。在我国核电事业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国际海洋权益需求加深的背景下,...
- 王锦龙杜金洲杜娟许东峰
- 关键词:核污染海洋环境
- 东海水体中137Cs分布特征及其源汇平衡
- 海水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源汇平衡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其示踪海洋环境过程.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在2011年5月11日至6月11日期间,采集了东海的56个表层水样及8个垂直剖面水样,利用磷钼酸铵共沉淀富集...
- 赵丽君刘丹彤姜亦飞王锦龙杜金洲
- 福岛核事故后上海气溶胶中^(131)I、^(134)Cs和^(137)Cs的来源途径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对气溶胶中典型放射性核素(^(131)I和134,^(137)Cs)的分析,可以评估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上海及全球的大气放射性本底水平造成的影响。本工作结合核事故释放过程、核素的天然衰变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获得核事故期间上海的气溶胶中^(131)I和134,^(137)Cs活度浓度及其比值的分布特征:^(131)I被检出的时间(2011-03-27)早于^(134)Cs(2011-04-06)和^(137)Cs(2011-04-08),^(131)I的活度浓度(0.01~1.20 mBq/m3)比^(134)Cs(0.01~0.58mBq/m3)和^(137)Cs(0.01~0.65mBq/m3)大2~10倍,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相应的多峰值现象;^(131)I/^(137)Cs活度浓度比值(1.3~10.6)在2011年4月5日之后呈递减趋势,但是^(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0.8~2.9)则一直在1.1左右波动。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放射性气团运移轨迹的分析方法,表明在核事故期间输入到上海的放射性气溶胶的途径有东北和西北两条主要迁移路径。同时通过结合国内相关城市核事故期间大气放射性监测数据,证实了东北路径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地位。另外,通过总结和分析北半球大气监测数据中^(131)I/^(137)Cs和^(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最大值的分布特征,验证了日本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在北半球的传输过程。
- 刘丹彤王锦龙毕倩倩杜金洲
- 关键词:气溶胶
- 海洋中钚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环境过程示踪
- 钚(Pu)同位素作为最为重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营养盐、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变化,泥沙的再悬浮和物理混合等海洋过程的示踪.环境中Pu同位素主要为238pu、239pu、240pu和241pu,基于不同种类的人...
- 王锦龙杜金洲
- 关键词:海洋环境钚同位素示踪作用
- 基于多参数示踪的东海泥沙输运研究
- 河流入海泥沙不仅是地貌塑造单元的重要物质,而且作为许多污染物和营养盐的载体,对海岸环境颗粒活性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埋藏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沉积在近岸区域的一部分泥沙可以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再悬浮和再输运,这部分泥沙(即“移动泥”...
- 王锦龙
- 关键词:输运磁性特征
- 核素^(137)Cs在北太平洋典型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富集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137)Cs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分布最高,高达1.16Bq·kg^(-1),最低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仅为0.05 Bq·kg^(-1)。2012年整体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137)Cs最高质量活度出现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达0.04 Bq·kg^(-1),最低也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仅为0.001 Bq·kg^(-1)。(2)2011年中不同胴长组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是250~300mm,达到了0.73 Bq·kg^(-1)。2012年中^(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胴长组是200~250 mm,达0.034 Bq·kg^(-1)。(3)从两年巴特柔鱼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质量活度分布情况来看,内脏聚集的核素^(137)Cs质量活度最高,其他3个部位(头部、躯干和鳍部)明显偏低。(4)通过两年的营养级分析,^(137)Cs核素质量活度初步呈倒金字塔分布。所测得的生物体中的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水平与通用水平。初步了解了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主要渔场核辐射的影响,以期为海洋放射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唐峰华张胜茂吴祖立王锦龙杜金洲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北太平洋公海营养级
- 福岛核污染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被引量:8
- 2024年
-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将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辐射风险。分析了福岛核污染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估算了其在福岛核污染水中的储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3月,福岛核污染水储罐中^(3)H的浓度为1.9×10^(5)~25.0×10^(5) Bq/L,明显超出日本法律允许的^(3)H的最大排放浓度(6×10^(4) Bq/L);部分核污染水储罐中^(90)Sr和^(129)I的浓度也高于日本法律允许的^(90)Sr和^(129)I的最大排放浓度(30 Bq/L和9 Bq/L)。经估算,在排海前福岛核污染水中^(3)H和^(129)I的储量分别为0.9 PBq和6.2×10^(9) Bq,这与核事故阶段^(3)H和^(129)I泄漏到海洋中的量(0.1~1.0 PBq和6.9×10^(9) Bq)相当。此外,进一步对福岛核污染水中典型放射性核素(如^(3)H、^(14)C、^(60)Co、^(90)Sr、^(129)I、^(134,137)Cs和^(239,240)Pu等)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福岛放射性核素在太平洋海域的迁移路径,及其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和海洋生物中的富集行为。期望为中国应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见解。
- 张福乐王锦龙黄德坤于涛杜金洲
- 关键词:人工放射性核素生物富集
- 崇明东滩表层沉积物中~7Be活度的粒度效应被引量:1
- 2019年
- 本文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每月于长江口区域崇明东滩的高、中、低不同潮滩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原理和沉积物分级装置进行粒度分级,获得从粗到细的A、B、C、D四种不同粒径大小(>63μm、32~63μm、16~32μm以及8~16μm)的样品组分及其相应的7Be活度。研究结果表明:粗粒级部分的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高;细粒部分则反之。粒度由细到粗,7Be活度呈降低趋势。对分级后样品的粒径(Φ单位)与7Be活度值做相关性研究发现,高、中潮滩沉积物7Be核素活度受降水影响大于低潮滩沉积物。相较于中低潮滩,位于高潮滩的14#站位,7Be活度与平均粒径的相关性最差。7Be活度和平均粒径相关性的季节性差异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7Be研究河口海岸区域中季节时间尺度颗粒悬浮物的输运和沉积过程当中,应充分考虑粒度效应的影响。
- 吴梅桂赵峰王锦龙杜金洲谷河泉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 海水中^(131)I的快速检测技术被引量:1
- 2018年
-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对海洋环境中关键放射性核素的快速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在核反应裂变产物中活度相对较高且半衰期短,是用来快速评价核污染的关键性核素之一。本工作从亚铁氰化钾、硝酸铜及硝酸银为原料出发,制备出亚铁氰化铜和亚铁氰化银混合(CuFC/AgFC)吸附材料并分散于聚丙烯纤维富集柱上,来实现水环境中^(131)I现场快速富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发现:在流速为6.25L/min,^(131)I在海水中I^-初始浓度为24μmol/L时,单次吸附效率即可达到50%以上;而当海水中I^-初始浓度为4μmol/L时,一定体积的海水在连续循环8次后(CuFC/AgFC)聚丙烯纤维富集柱吸附效率达到100%。本方法制源时间约40min,测样时间约12~24h,故最快可在30h内完成海水中^(131)I的分析。本方法的检测限与分析周期均低于目前GB/T 13272-1991水中^(131)I的分析标准,极大地提高了^(131)I的分析时间。除此之外,该法可以同时分析海水中的^(137) Cs(^(134) Cs),有望作为淡水和近岸环境中常规监测和应急时对关键核素^(131)I和^(137) Cs(^(134) Cs)进行快速测定的备选方法之一。
- 俞怡王锦龙黄德坤于涛毕倩倩赵丽君杜金洲
- 关键词:13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