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敏

作品数:17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沉积物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示踪
  • 4篇孔隙
  • 4篇冷泉
  • 4篇海底
  • 3篇水合物
  • 3篇同位素
  • 3篇流体
  • 3篇孔隙水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示踪研究
  • 2篇碳循环
  • 2篇天然气水合物
  • 2篇气水
  • 2篇气水合物
  • 2篇物源示踪
  • 2篇稀土

机构

  • 1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7篇罗敏
  • 10篇陈多福
  • 4篇胡钰
  • 2篇曹运诚
  • 2篇王宏斌
  • 1篇关永贤
  • 1篇冯东
  • 1篇吴庐山
  • 1篇吴青柏
  • 1篇龚建明
  • 1篇黄华谷
  • 1篇石学法
  • 1篇颜文
  • 1篇吴能友
  • 1篇耿威
  • 1篇冯俊熙
  • 1篇王淑红
  • 1篇曹红
  • 1篇梁前勇
  • 1篇杨胜雄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地球化学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西兰Hikurangi俯冲带沉积物成岩作用示踪研究:来自孔隙流体Sr同位素证据
2021年
俯冲带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俯冲带慢滑移事件作为一种重要的断层滑动方式在近十几年才逐渐被地球物理学家所认识。浅源慢滑移可以使浅部断层发生破裂至海底,引发大规模海啸。了解孔隙流体来源和俯冲带沉积物成岩作用有助于认识慢滑移事件的成因机制。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75航次在新西兰Hikurangi俯冲板块钻探站位(U1520)和变形前缘逆冲断层钻探站位(U1518)为研究对象,对两个站位沉积物孔隙流体的SO_(4)^(2-)、Ca^(2+)、Mg^(2+)和Sr^(2+)浓度以及放射性Sr同位素(^(87)Sr/^(86)Sr)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站位Ca^(^(2+))与Mg^(2+)浓度、Sr^(2+)浓度与^(87)Sr/^(86)Sr呈负相关关系是由于火山灰蚀变作用导致的。两个站位浅层0~14.3和0~37.3 mbsf沉积物孔隙水中的Ca^(2+)、Mg^(2+)浓度同时降低,表明发生了自生碳酸盐沉淀。同时,俯冲板块U1520站位的岩性单元IV(509.82~848.45 mbsf)Mg^(2+)浓度随深度减小,Ca^(2+)、Sr^(2+)浓度则增加,但^(87)Sr/^(86)Sr基本保持不变,显示了碳酸盐重结晶作用。在其下部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岩性单元V(848.45~1016.24 mbsf)沉积物孔隙水的SO_(4)^(2-)、Ca^(2+)、Mg^(2+)浓度均趋近海水值,这可能是由于海水在渗透性较好的火山碎屑岩中发生横向流动导致。因此,推测俯冲板片的岩性和成岩作用是高度的不均一,容易促使俯冲板片进入俯冲带后形成特殊的应力场和异常的流体压力,进而可能与Hikurangi俯冲带频发的慢滑移事件有关。
孔丽茹罗敏陈多福
关键词:俯冲带成岩作用孔隙流体SR同位素
南海东沙海域浅表层柱状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冷泉流体活动的指示被引量:3
2017年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快速响应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和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OM)引起的变化,并记录冷泉渗漏活动的特征。本文对采集自南海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重力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样品(D17-2015)进行了阴阳离子(SO_4^(2-)、Ca^(2+)、Mg^(2+))、微量元素(Sr^(2+)、Ba^(2+))、溶解无机碳(DIC)及其δ^(13)C_(DIC)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深度剖面上硫酸根离子浓度呈直线降低,确定的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约为海底下7.0 m,在紧邻SMTZ界面之下的溶解Ba^(2+)浓度突然增加,同时δ^(13)C_(DIC)(-38.8‰)值极端负偏,说明此站位存在强烈的AOM作用。利用反应-运移模型模拟计算获得的硫酸根向下通量为35.3 mmol/(m^2·a)、甲烷向上的通量为30.0 mmol/(m^2·a)、OSR和AOM消耗硫酸盐的相对比例分别约为15%和85%。这些结果表明AOM作用是占主导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梁华催梁前勇胡钰罗敏曹运诚张文进陈多福
关键词:孔隙水
冷泉活动的地质记录研究进展:研究载体的独特性及时间尺度
冯东胡钰罗敏李牛陈多福
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海底古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来自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证据
<正>现代马里亚纳海沟表层水以贫营养、低初级生产力为特征,加上该区底层水通风条件良好,造就了当前马里亚纳海沟底水富氧的特征。但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以来,马里亚纳海沟底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否有发生变化?本项研...
罗敏石学法陈多福
关键词: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文献传递
青藏公路沿线地表渗漏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2014年
CO2和CH4渗漏在地球表面是一种普遍的地质现象,这些释放的温室气体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可以示踪其来源及构造活动信息。对青藏公路沿线地表渗漏气体的组分、CO2和CH4碳同位素以及He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渗漏气体主要有N2型和CO2型2类。N2型渗漏气体主要分布在北麓河、布查湖和沱沱河东侧,N2含量均超过75%,CO2和CH4含量分别为3.45%~20.91%和0~3.58%。CO2型渗漏气体主要分布于二道沟南侧、沱沱河支流和唐古拉山兵站附近,CO2含量均超过96%。所分析的渗漏气体的CO2/3He值、CH4/3He值、δ13CCO2值和δ13C1值显示布查湖渗漏CO2和CH4均为生物成因,无幔源CO2和He;北麓河和沱沱河东侧渗漏CO2和CH4可能均为非生物成因,幔源CO2含量超过50%;二道沟南侧、沱沱河支流和唐古拉山兵站附近的CO2型气体中CO2主要为幔源无机成因,其中唐古拉山兵站渗漏气体中还伴有幔源CO2还原形成的微量非生物成因CH4。所有渗漏气体中He均是以壳源为主,幔源He仅占2.15%~5.66%。以上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量幔源无机CO2的释放,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这2条深大断裂带以及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但有限的幔源He输入可能与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有关,反映了该区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或者是由于较高壳源放射性成因He的混入而“稀释”了慢源He所致。
黄华谷罗敏张鹏吴青柏陈多福
关键词:碳同位素氦同位素青藏高原
南海西沙和东沙海底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及CH4和DIC在海底界面通量
冷泉系统中的CH4 主要通过对流和扩散的方式向海底运移,在运移至浅表层沉积物中,CH4 会与海水中向下扩散的SO42-发生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OM),转化为溶解无机碳(DIC).一部分DIC 通过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被消...
罗敏胡钰陈琳莹曹运诚冯东陈多福
海底麻坑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26
2012年
麻坑作为海底流体活动遗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多数的海底麻坑是沉积地层中的流体向海底快速强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过程中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底麻坑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主要的研究方法、成因机制及研究意义,并指出海底流体运聚的动态平衡过程及对麻坑和冷泉系统的长期原位监测将是今后海底流体研究的热点。
罗敏吴庐山陈多福
关键词:流体活动
南海西沙西南海底麻坑区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孔隙水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5
2017年
南海西沙西南海底广泛发育规模巨大的海底麻坑,麻坑内GC14柱样5.7 m到6.7 m深度孔隙水中Cl^-浓度降低,同时伴随δ^(18)O值升高,显示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同时,孔隙水中的Cl^-,Na^+和K^+浓度主要沿着海水稀释线分布,排除了黏土矿物脱水引起Cl^-浓度降低和δ^(18)O值升高的可能性。根据Cl-浓度和δ^(18)O值异常估算的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6%~10%和7%~15%。由此可以推断,西沙西南麻坑区可能是具有良好水合物勘探前景的海域。
陈琳莹罗敏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孔隙水氯离子Δ18O
冲绳海槽海底冷泉-热液系统相互作用被引量:14
2019年
热液和冷泉活动是现代深海环境中两个重要的极端系统,它们均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转移和交换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既有显著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相似点。一系列调查研究表明,在某些特殊构造单元,热液和冷泉活动可能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构造地质、生物生态和元素循环上存在某种相互作用或耦合关系。冲绳海槽作为西太平洋一个典型的弧后盆地,发育了繁盛的热液和冷泉活动,是研究这两个海底极端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在大量文献调研和野外精细探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冲绳海槽内相互毗邻的冷泉和热液之间的物质扩散过程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初步建立了两个极端系统内两种不同流体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认识到未来如对两个深海极端环境共生区构造发育特征、地层流体演化、生物群落以及矿物元素组成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冷泉-热液两个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的耦合关系模型,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它们在生物生态之间的沟通融合规律,最终可建立盆地尺度上热液-冷泉区相互作用模式,从而加深对西太平洋甚至全球范围内冷泉-热液两个极端环境系统甚至“流体-固体”耦合的规律性认识。
吴能友孙治雷卢建国蔡峰曹红曹红罗敏耿威李清罗敏王利波张现荣徐翠玲翟滨李鑫龚建明胡钰林根妹
关键词:热液冷泉相互作用冲绳海槽
南海西部海底巨型麻坑活动性示踪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南海西部陆坡海域海底广泛发育麻坑,其规模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但关于它们目前的活动特征尚不清楚。通过对西沙隆起西南部麻坑区采集的两根沉积柱样孔隙水SO^2–4、K^+、Mg^2+、Ca^2+、Sr^2+以及溶解有机碳(DIC)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揭示麻坑内与硫酸根消耗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推断麻坑目前的活动状况。采集于麻坑外的C9柱样SO^2–4浓度变化整体呈向下凹的形态降低,减少的硫酸根是被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消耗。采集于麻坑内的C14柱样SO^2–4浓度梯度呈现明显的三段式变化,0.00-0.66 m内SO2–4浓度变化主要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控制,0.66-3.70 m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缺氧氧化共同控制,3.70 m以下部分主要受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影响。根据C14柱样3.7 m以下孔隙水硫酸根浓度梯度计算的硫酸根-甲烷交接带(SMI)约在14.3 m处,甲烷向上扩散的通量约为0.0144 mol/(m^2·a)。此外,2个柱样沉积物孔隙水的Ca^2+浓度均随深度明显降低,而Mg2+浓度略微降低,主要与自生碳酸盐矿物沉淀有关。C14的Mg/Ca和Sr/Ca随深度变化指示该柱样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矿物主要为高镁方解石。2个柱样的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目前研究区麻坑活动不活跃, C14麻坑中含甲烷流体发生微弱渗漏,可能处于麻坑活动的衰落期。
关永贤罗敏陈琳莹王淑红颜文王宏斌陈多福
关键词:孔隙水南海北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