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钰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2015年9月15—16日华坪及昌宁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1°×1°,逐6 h)、FY-2G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2015年9月15日—16日云南省华坪和昌宁发生的局地性强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本次降水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影响下产生的,降水前华坪及昌宁的水汽通量值分别为4、6 g·cm^(-1)·h Pa^(-1)·s^(-1),水汽通量散度值分别为-3×10^(-7)、-2×10^(-7)g·cm^(-2)·h Pa^(-1)·s^(-1),在华坪和昌宁出现明显的气流辐合,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远达不到云南省强降水过程发生的条件;在红外云图上2个区域都出现了2次椭圆状的β中尺度对流云系的发生发展减弱过程;在雷达图上,华坪县强降水时段维持高反射率因子和高回波顶高特征,多个时次速度图上出现了逆风区特征,以及在3.4°仰角速度图上持续出现辐散特征,昌宁县出现了持续性的"列车效应",35~45 d Bz强回波中心都位于强降水区域,是强降水持续了8 h的主要原因.
- 陈小华李华宏何钰杨柯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Β中尺度列车效应
- 基于模式物理量参数的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技术研究
- 2024年
- 利用2019—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法进行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结果表明:在云南三次雷暴大风过程预报检验中,8月4日云南中部及东北部雷暴大风均命中,但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出现大范围的虚警,导致此次过程虚警率较高和临界成功指数较低;8月5日云南中部、东北及西北部雷暴大风预报正确,且云南西部及南部虚警范围小,虚警率较8月4日明显降低;7月7日云南自东北向西南出现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预报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呈现命中率高、虚警率较低的特征;三次过程命中率、临界成功指数、虚警率平均为0.873、0.203、0.789。
- 陈小华李华宏李华宏马文倩何钰
- 关键词:雷暴大风命中率虚警率
- 一次低纬高原暖区暴雨对流系统演变及边界层触发被引量:7
- 2021年
- 利用高空和地面区域站、FY2G卫星TBB、昆明C波段多普勒雷达、闪电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12-13日云南副高外围暖区暴雨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及边界层触发成因。结果表明,滇东中部和滇中中部暴雨,12日08:00以锋面降水为主,14:00后以暖区降水为主;环境场具有弱垂直风切变,湿层深厚,暖云厚度大,抬升凝结高度低等特征,利于降水持续及强降水触发,但昆明对流有效位能111.6~217.3 J/kg,暴雨对流性较弱;降水具有低质心对流结构,属于暖云性质,降水粒子以液态为主,伴有稀疏负闪;暴雨中心降水有3次波动,其中白邑初始对流的产生,是由于其西北侧山脉附近对流降水形成冷池,山脚地形性辐合线加强南移,此后在深厚偏南气流引导下,不断有25~30 dbz回波以1~5.1 m/s的速度经过白邑,形成列车效应,加之冷池作用下,地面辐合线再次加强影响白邑,形成午后降水峰值,夜间降水峰值的形成仅与偏南气流脉动有关,而格里三次降水波动,均是偏南气流脉动下形成列车效应,加之地面伴有中尺度气旋活动。
- 梁红丽许美玲何钰段玮连钰
- 关键词:低纬高原暖区暴雨列车效应
- 云南两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天气特征分析
- 2023年
- 利用普洱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FY-2G云图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天气实况,分别对2017年5月12日发生在勐海县和2021年5月31日发生在广南县的龙卷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出现区域的地形均为平坦坝子,坝子周围为高山环绕,且在龙卷发生地附近均有水库。从地面图看,两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均是上升气流遇到地面辐合线触发的涡旋所导致的,龙卷天气出现时温度降低且气压下降,垂直结构呈“干-湿-干”的分布特征,对流有效位能值分别为1676.3 J·kg^(-1)、2074.2 J·kg^(-1),0~3 km垂直风切变最大为11.1 m/s,形成绝对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具备发生龙卷的有利条件。从云图看,两次龙卷天气过程均由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龙卷发生区域云顶亮温梯度较大。从雷达图看,两次龙卷天气均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特征。
- 陈小华李华宏何钰何钰李耀孙
- 关键词:龙卷地面辐合线
- 台风“威马逊”和“海鸥”与大尺度环流相互作用对云南暴雨落区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为揭示西行台风低压与大尺度环流相互作用对云南暴雨落区的影响,采用天气学分析、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两次西行台风“威马逊”(1409号)和“海鸥”(1415号)与大尺度环流场的相互作用做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威马逊”过程期间,副高中心偏西偏北,强度偏强,且稳定少动,使台风低压移动缓慢;西南季风低空急流北界位于20°N,呈东西带状分布,其出口区左侧动力辐合作用及长时间维持,为台风低压补充大量能量和水汽,是使台风低压在陆上维持和再次增强导致暴雨落区位于滇中及以南的重要原因。而“海鸥”过程期间,副高588线西端呈南北向分布,其偏南低空急流左侧动力辐合作用及低层冷空气入侵台风低压东北侧倒槽,斜压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是暴雨落区位于滇中及以东的重要原因。此外,两次过程的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水汽通量大值中心的下游强水汽辐合区附近。
- 杨素雨张秀年邹阳何钰
- 关键词:气象学台风低压低空急流暴雨落区大尺度环流
- 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下云南大雨暴雨的分布及成因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出现最多达25次,2010年最少。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最多的是6月,平均为5次,其次是7月。(2)高原低涡切变可以造成云南全省性的大雨以上降水过程,从影响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滇中及以东地区,滇西北的东部是多发区,最多位于丽江东部至昆明,以及哀牢山附近;(3)产生全省性暴雨过程的合成特征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较弱,滇缅之间维持弱脊区,高原低涡切变容易从四川西北部边缘南移影响云南,受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出现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部分来自高原,两支水汽在云南汇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4)2014年8月初的全省性大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原低涡切变与700 hPa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中低层的正螺旋度远大于高层的负螺旋度,说明中低层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高于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研究表明700 hPa湿螺旋度水平分布对高原低涡切变影响造成的强降水落区有指示意义。
- 黄慧君郑建萌马涛张万诚张万诚朱莉
- 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MCS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利用云南省125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3042个区域站降水数据、FY-2E/G云图数据以及探空观测数据,统计2015—2019年由切变线系统影响的云南短时强降水过程,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系统特征、MCS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以及对流云系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频次有4个大值中心,分别是云南南部边缘地区、曲靖南部至文山北部、华坪、德宏西部,傍晚至凌晨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时段;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对流云系分成新生对流云团、M_(α)CS和M_(β)CS和带状MCS共4类,75%的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是由M_(α)CS和M_(β)CS系统造成,M_(α)CS和M_(β)CS系统中低于–32℃冷云区呈椭圆形,平均面积分别为1.8万km^(2)、10.4万km^(2),存在1个或2个中心,中心云顶亮温低于–52℃.M_(α)CS持续平均时间为3.3 h,其中最长时间为6 h;M_(β)CS持续平均时间为2.3 h,其中最长时间是5 h.短时强降水位于M_(α)CS和M_(β)CS强中心附近或者发展方向梯度大值区.综合分析了高低空系统配置的结合、对流发生的条件、MCS的发生及消退和降水特征,旨在建立由切变线引起的4种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概念模型,从而为云南省短时强降水的预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 陈小华李华宏何钰何钰李耀孙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切变线
-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被引量:2
- 2024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 何钰朱莉朱莉谢家旭李国平陶丽张万诚
- 关键词:重力波地形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