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如良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防灾减灾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气象条件对南昌霍乱发病的影响
- [目的]本文探索气象条件对南昌霍乱发病的影响,建立南昌霍乱发病气象条件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对1998-2007年期间南昌市霍乱逐月发病情况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南昌市霍乱发病...
- 汪如良刘熙明刘志萍周洋
- 关键词:气象要素数学模型
- 文献传递
- 气象条件对南昌霍乱发病的影响
- 目的: 本文探索气象条件对南昌霍乱发病的影响,建立南昌霍乱发病气象条件数学模型。 方法: 通过对1998-2007 年期间南昌市霍乱逐月发病情况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南昌...
- 汪如良刘熙明刘志萍周洋
- 关键词:气象要素数学模型
- 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潜热通量明显较感热通量大,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潜热通量早约10h。摩擦速度则是白天比夜间大,且下半夜大于上半夜,正午最强,日落日出时段最小。湖-陆-气相互作用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潜热通量最大出现在夏季,最小出现在冬季;而感热通量最大出现在秋季,最小出现在夏季。摩擦速度则是下半年大于上半年。该地区Bowen比全年小于10,夏季7月最小,冬季2月最大,大部分维持在014-061。分析湖体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得到,来自湖体区的感热通量中午前后较明显,但夜间表现出季节差异,春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明显加大,夏季则整个夜间湖体区感热通量均较大,秋季相差不大,而冬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最小。潜热通量方面,来自湖体区的潜热通量总体较大,但同样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湖体区潜热通量均较大,而夏季除中午前后较小外,其余时段都明显大,秋季夜间湖体区潜热通量明显偏小,冬季午后湖体区潜热通量增大。同时,秋冬季节湖体区常会出现逆温现象。分析还得到,水面蒸发量、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最高气温与潜热通量关系较大。
- 汪如良刘熙明郭维栋
- 关键词:鄱阳湖近地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