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安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引发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为抗菌类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年1至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56例患儿的798份痰液样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798份送检样本中检测到病原菌265株,阳性率为33.21%;其中革兰阴性菌(G-)13种,184株,革兰阳性菌(G+)4种,32株,真菌3种,49株;病原菌种属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5.374,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具有较高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均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流感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在60%~100%之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林可胺类敏感性低;白色念珠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结论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主要细菌性病原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耐药性,临床用药时应选择经验用药,同时及时检测,根据病原菌谱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高蕊王彦军杨亚荣
- 关键词: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小儿
- 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对比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联合纳洛酮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呼吸暂停早产儿为观察组,使用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另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66例呼吸暂停早产儿为对照组,使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效果优于氨茶碱联合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低,可作为首选药物。
- 高蕊王彦军杨亚荣
- 关键词:氨茶碱纳洛酮早产儿
- 儿童重症甲/乙型流感临床特点及免疫学特征比较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对儿童重症甲/乙型流感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方法:纳入重症流感小儿430例作为重症组,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重症组病原检测结果,分为甲型流感病毒(IAV)组和乙型流感病毒(IBV)组。比较IAV组和IBV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对照组、IAV组和IBV组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0、IL-6水平。结果:IAV组和IBV组在年龄、喘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涕、神经系统损害、心肌损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AV组和IBV组的NEU水平高于对照组,IAV组NEU水平高于IB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BV组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AV组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均低于IBV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AV组和IBV组IL-10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IAV组IL-10和IL-6水平高于IB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甲型流感患儿发病年龄较低,神经系统损害风险较高,重症乙型流感患儿消化道症状更为明显。与重症乙型流感相比,重症甲型流感患儿免疫功能紊乱程度更高。
- 高蕊杨亚荣张晓芳
- 关键词:重症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免疫学特征儿童
- 人体模型操作训练在2010版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体模型在2010新版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军队保健人员全科医学培训班的四期学员360名,分实验组(第三期、第四期学员)180名,回顾性对照组(第一期、第二期学员)180名。两组学员均由同一教授讲授理论课,授课内容为《2010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并全部安排急诊科实习。实验组(第三期、第四期学员)每期学员分为十组每组九人,安排进行心肺复苏人体模型补充示教和技术训练,由具有AHA导师资格人员辅导。课后立即对两组学生进行不计名测试(20题100分)、人体模型测试(100分制)及问卷调查。临床实习结束时带教教员对学员急救技能进行考核评价。结果:理论知识讲授结合人体模型操作训练模式较传统的单纯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员更好掌握2010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改进要点,提高临床操作能力,而且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满意度。
- 王彦军高蕊王玉同余厚友郝璐尹文
-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教学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性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诊断性治疗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CHD合并重度PH患儿31例,强心、利尿基础上,采用西地那非或波生坦治疗8~24周,行右心导管检查后,全麻下行根治术,术中搁置漂浮导管对术中和术后患儿肺动脉压(PAP)进行监测。术后残余PH患儿继续靶向药物治疗,并于术后随访24个月。结果:经靶向药物治疗,患儿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均>95%;术前右心导管检查结果为:MPAP 46~92(75.11±12.98)mmHg;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4.62~15.33(10.18±3.07)Wood/unit·m^2;肺循环血液流量/体循环血液流量(Qp/Qs)1.29~2.96(1.85±0.38);30例患儿急性肺血管扩张实验结果为阳性,1例阴性。术后随访中患儿无死亡病例。结论:诊断性药物靶向治疗结合慢性肺血管扩张实验,可为处于临界点的CHD合并重度PH患儿提供根治机会,且靶向药物治疗对术后残余PH患儿继续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 高蕊王彦军行海舰杨亚荣
- IGFBP7在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肺上皮细胞炎症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肺上皮细胞炎症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1N1病毒对肺上皮A549细胞中IGFBP7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A549细胞的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H1N1病毒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活力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H1N1病毒显著促进IGFBP7的表达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干扰IGFBP7显著降低H1N1诱导的A549细胞的炎症因子水平(P<0.05);干扰IGFBP7显著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p65磷酸化(P<0.05);过表达ERK或核因子κB(NF-κB)显著逆转IGFBP7对A549细胞炎症和凋亡的影响(P<0.05)。结论干扰IGFBP7的表达能够通过调控ERK/NF-κB信号通路减轻H1N1诱导的肺上皮A549细胞的炎症反应,并减少A549细胞的凋亡,为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高蕊杨亚荣袁娟
- 关键词:肺损伤H1N1流感病毒炎症凋亡
-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所致的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及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血清PAR1表达水平。按照不同感染复数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分为control组、0.05组、0.1组、0.2组及0.4组,使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使用RT-qPCR检测各组PAR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R1、Toll样受体3(TLR3)及核因子κB(NF-κB) p65蛋白水平。敲低PAR1或过表达TLR3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AR1、TLR3、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PAR1在IAV感染患者血清及IAV感染的A549细胞中表达上调。与control组细胞相比,IAV感染细胞中细胞活性降低,促炎因子IL-6水平升高,且PAR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si-PAR1抑制了IAV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IL-6水平的升高。TLR3过表达逆转了由si-PAR1所致的TLR3、p-NF-κB p65蛋白水平降低(P<0.05)。TLR3过表达逆转了si-PAR1所致的细胞活力和炎性因子的水平(P<0.05)。si-PAR1通过介导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结论:敲低PAR1可通过抑制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了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
- 高蕊杨亚荣袁娟潘建丽
-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炎症
- 中心静脉压在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在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西京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8例,经24h血流动力学监测后根据中心静脉压(CVP)分成两组:CVP 6~10mmHg(63例)组和CVP 11~14mmHg(75例)组。采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AKI发病率和死亡率、乳酸等生理生化指标。统计分析CVP与感染性休克致AKI的关联。结果两组患者除CVP不同外(P<0.01),其他生理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无统计学意义。低CVP组中AKI发病率为49.2%(31例),高CVP组中AKI发病率为78.7%(59例),高CVP组AKI发病率显著高于低CVP组(χ~2=8.12,P<0.05)。其中高CVP组的AKIⅢ期患者(42例)显著多于低CVP组的AKIⅡ期患者(13例),χ~2=8.12,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的使用没有明显差别。高CVP组中死亡率为48.0%(36例),显著高于低CVP组的死亡率30.2%(19例,χ~2=3.93,P<0.05)。相关分析表明,CVP和感染性休克致AKI死亡率呈正相关(r=0.80,P<0.01)。结论中心静脉压处于较高水平状态增加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CVP可能会降低感染性休克致AKI的死亡率。
- 王彦军高蕊贾文元张松涛赵威刘卓尹文
- 关键词:肾损伤中心静脉压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