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威 作品数:14 被引量:7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讲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在骨科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级5年制影像学专业参加我院放射科实习的10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53名),研究组采用PBL教学,对照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教学。以理论考试、技能测评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读片技能测评成绩、总成绩[(40.57±6.58)分、(76.46±13.54)分]高于对照组[(37.01±7.67)分、(71.67±11.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理论考试成绩[(35.89±9.51)分vs.(34.66±10.17)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影像诊断思维、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体满意情况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以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威 陈媛 徐勇 胡军武 方忠 李锋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对比研究糖尿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入某院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者21例/3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者35例/35只眼。回顾性对比观察这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诊时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及其变化,以及治疗有效率、黄斑水肿复发率、治疗病程和注药次数等,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比较。结果: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基线的BCVA差值(ΔBCVA)和CMT差值(ΔCMT),静脉阻塞组均高于糖尿病组并具有显著性(P<0.05)。静脉阻塞组和糖尿病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6.7%,复发率为14.3%和20.0%;静脉阻塞组和糖尿病组的患者治疗病程分别为(4.40±1.90)个月和(5.72±3.03)个月,注药次数为(2.51±0.74)次和(3.07±1.34)次,均具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与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均有较好疗效,但静脉阻塞患者其黄斑水肿消退和视力提升更为显著和迅速,而糖尿病患者治疗病程更长,需要更多次(3次以上甚至更多次)注药才能控制黄斑水肿的病情。 高晶 陈威 刘诗亮 张明喜 陈建斌关键词:黄斑水肿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可疑原发房角关闭合并老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5年 目的评估可疑原发房角关闭(PACS)合并老视患者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否在开放周边房角结构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PACS合并老视且晶状体透明的患者80例,根据植入的晶体类型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眼压、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所测量的房角结构、离焦曲线及Catquest 9SF-CN量表评分,同时填写不良事件表进行安全性研究。结果对于房角结构,治疗3个月后,AS-OCT结果显示两组中央前房深度、750μm前房角开放距离、750μm前房角隐窝面积、750μm小梁网与虹膜间面积、750μm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均较术前增加(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离焦曲线,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0.05),对照组在+0.5、-0.5、-1.0、-2.0、-3.0、-3.5、-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于Catquest 9SF-CN量表,治疗3个月后,两组术后3个月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过程中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4例)出现了一过性眼压升高,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ACS合并老视患者在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房角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与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EDOF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彭健文 陈威 黄岚 陈志祺 向思飞 张先林 王军明关键词:老视 视觉质量 青少年屈光不正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青少年远视眼与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晶状体参数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并探讨晶状体变化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9-01/10于我院门诊就诊的7~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50例86眼,分为近视组(29例46眼,平均等效球镜度-2.17±1.41D)和远视组(21例40眼,平均等效球镜度1.92±1.49D)。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仪(SS-OCT)观察不同调节状态下(0、-3、-6D)晶状体厚度(LT)、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ALRC)、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PLRC)的动态变化。结果:调节放松状态下(0D),近视组LT显著小于远视组,ALRC与PLRC大于远视组(均P<0.01),且远视组眼轴短于近视组(22.49±1.12mm vs 24.48±0.82mm,P<0.01)。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3、-6D),两组LT均显著增厚,ALRC与PLRC均显著减小(均P<0.01)。-3、-6D调节状态下,两组ALRC变化率均高于PLRC变化率(P<0.01),但两组间LT变化率及PLRC变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远视组完成-6D调节时ALRC变化率显著大于近视组(P<0.05)。结论:调节刺激下青少年屈光不正眼晶状体厚度增加,形态变凸,其前表面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后表面,完成大幅度调节时,远视眼晶状体前表面的形变程度显著大于近视眼。 李菲 许琼芳 陈威 陈志祺 王军明 向艳关键词:青少年 近视 远视 晶状体 恶性青光眼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2023年 经过150年的探索,恶性青光眼的概念逐渐明晰,发病机制也在不断更新,其诊断和治疗趋于成熟。本文就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现代治疗策略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恶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常恒 黄堂睿 程艺 陈威 刘海霞关键词:恶性青光眼 发病机制 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多元回归分析(英文)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影响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18例32眼,POAG患者20例36眼,以及高度近视患者21例33眼。采用频域OCT增强深度扫描测定中心凹下(SFCT)、距中心凹1mm和3mm处上、下、鼻、颞四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S1CT、S3CT、I1CT、I3CT、N1CT、N3CT、T1CT、T3CT)。比较三组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POAG患者的诊断、屈光度、年龄、眼压、角膜厚度、视野缺损等对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POAG患者在各测量位置均明显变薄(均P<0.05),但与高度近视患者在各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屈光度是POAG患者黄斑区各测量点脉络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颞侧距中心凹3mm处的脉络膜厚度(S3CT)受年龄的影响,而诊断、视野缺损、眼压及角膜厚度不是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比单纯POAG患者薄,但与高度近视患者无统计学差异,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程度无明显关联。 栗改云 陈威 Samer abdo Al-wesabi 王莉 张虹关键词:高度近视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脉络膜厚度 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研究选取17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进行有氧运动(慢跑),运动前后依次记录脉络膜厚度(ChT),眼压(IOP)及平均动脉压数值(MAP)。结果:1)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ChT及IOP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中,试验组运动后ChT及IOP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运动后对照组及试验组MA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对照组MAP升高幅度更为明显。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运动前后ChT变化量及IOP变化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及0.281。结论:有氧运动所诱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能是运动后ChT及IOP降低,MAP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OA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运动后ChT,IOP及MAP与正常人存在不同反应性的主要因素。 陈威 郭竞敏 赵寅 张虹关键词:脉络膜厚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调控,眼压与视网膜循环 王军明 陈威 陈志祺单眼视功能损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外侧膝状体损伤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单眼晚期视功能损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外侧膝状体的形态改变情况。方法选取单眼晚期视功能损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例(青光眼组)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8例(对照组),均行外侧膝状体的3.0T磁共振成像扫描,测量外侧膝状体的最大高径和体积。比较青光眼组及对照组杯盘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视野平均缺损值及对比分析青光眼组及对照组外侧膝状体各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受试者外侧膝状体均可清晰成像。青光眼组右侧外侧膝状体最大高径、体积分别为(4.52±0.57)mm、(104.80±21.10)mm3,左侧为(4.30±0.26)mm、(101.50±27.70)m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0,P=0.415;t=0.235,P=0.819)。正常对照组右侧外侧膝状体最大高径、体积分别为(5.14±0.35)mm、(136.80±14.40)mm3,左侧为(4.98±0.31)mm、(141.90±16.80)m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5,P=0.510;t=0.141,P=0.888)。青光眼组双侧外侧膝状体最大高径及体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均为P<0.05);杯盘比、RNFL厚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视野平均缺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单眼视功能损害的患者中枢损伤可累及双侧外侧膝状体,二维最大高径及三维体积均明显萎缩,3.0T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这个变化,从影像学角度加深对青光眼中枢损伤的认识。 陈志祺 高晶 陈威 戴慧 穆可涛 张虹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外侧膝状体 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比较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与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慢性CSC患者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15只眼,口服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对照组14例17只眼予以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在维替泊芬PDT治疗后约2个月和6个月做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两组间对应时间点做BCVA,中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下液吸收率(SRF)及复发率等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BCVA、CMT、SFCT以及SRF吸收和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下液吸收分别为12和15只。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BCVA、CMT和SFCT分别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治疗组BCVA变化较对照组更大,视力提升更快。结论螺内酯联合30%剂量维替泊芬PDT与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具有相似的良好疗效。 陈威 高晶 朱晖 刘诗亮 陈建斌关键词:螺内酯 维替泊芬 光动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