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思伟

作品数:26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肌
  • 7篇动脉
  • 7篇梗死
  • 6篇心肌梗死
  • 5篇血管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心病
  • 4篇缺血
  • 4篇内皮
  • 4篇冠心病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心肌缺血
  • 3篇综合征
  • 3篇细胞
  • 3篇病人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心房
  • 2篇心功能
  • 2篇心肌梗塞

机构

  • 11篇广州市红十字...
  • 10篇暨南大学第四...
  • 6篇暨南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6篇陈思伟
  • 11篇吴同果
  • 9篇蒋作锋
  • 8篇韦建瑞
  • 4篇黄伟光
  • 4篇郭晓碧
  • 3篇林梓卿
  • 3篇黄丽萍
  • 2篇梅克治
  • 2篇关信民
  • 2篇王西平
  • 2篇赵进
  • 2篇裴兆辉
  • 2篇蒙荣森
  • 1篇马虹
  • 1篇郭衡山
  • 1篇沈兵
  • 1篇颜光美
  • 1篇陈上云
  • 1篇任先达

传媒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 3篇广东药学院学...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药物与人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2例连续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30d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包括年龄、性别、治疗前后血肌酐(C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等19项危险因素对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7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74例(43.6%),所有原因死亡30例(17.4%),心脏性死亡25例(1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Cr升高是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8,P=0.002;OR:6.67,P<0.001)。入院时Cr水平升高(OR:0.99,P=0.014)、冠状动脉病变数目(OR:2.13,P=0.016)、入院时心功能(OR:1.57,P=0.024)、ST抬高心肌梗死(OR:2.46,P=0.048)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后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重视在治疗中各种影响肾功能的因素。
郭晓碧吴同果陈思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100例分析被引量:10
2002年
陈思伟蒋作锋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AMI误诊原因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N端前脑钠肽的改变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清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102例,分为4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24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正常对照组22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血清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病人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T-proBNP血清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97,P<0.01);NT—proBNP血清水平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0.50的病人明显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病人(P<0.01);在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病人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病人的NT-proBNP血清水平仍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病人(P<0.01)。结论血清NT-proBNP 浓度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人中明显升高,升高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
黄伟光韦建瑞陈思伟吴同果
关键词:B型脑钠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心室射血分数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海洋甾体”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海洋甾体(YC-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的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心肌梗死组、YC1治疗组、地奥心血康治疗组。观察大鼠血浆NO与内皮素(ET-1)变化,心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NR1)的表达及大鼠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心肌梗死组大鼠比较,假手术组与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变化,YC-1治疗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地奥心血康治疗组心功能明善更明显;YC-1治疗组大鼠血浆NO含量显著减少(P<0.01),YC-1治疗组大鼠血浆ET-1含量显著增加(P<0.01),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YC-1治疗组大鼠心肌NMDANR1的表达明显减轻(P<0.01)。结论:YC1治疗能够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血浆NO及ET-1含量变化及NMDANR1的表达有关。
关信民蒙荣森陈思伟裴兆辉邱鹏新颜光美
关键词:心功能心肌梗死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运动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 1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观察组 (2 9例 )和药物治疗对照组 (32例 )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36d(1h d) ,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 ;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 治疗后总运动时间 ,观察组由 (7.6± 3.3)min增加至 (9.1± 3.9)min ,对照组由 (9.1± 3.7)min增加至 (9.4± 3.5 )min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 =0 .0 2 9;做功当量 (METs) ,观察组 (6 .1± 2 .8,7.9± 2 .4 )比对照组 (5 .8± 2 .8,6 .1± 2 .8)增加 (P =0 .0 36 ) ;缺血程度 (以ST段下降毫米数表示 ) (mm) ,观察组 (2 .2± 1.3,1.7± 1.3)比对照组 (1.4± 1.0 ,1.6± 1.1)明显减轻 (P =0 .0 0 2 ) ;缺血范围 (以缺血导联总数表示 ) ,观察组 (4.1± 2 .3,3.1± 2 .3)比对照组 (2 .7± 2 .4 ,3.3± 2 .4 )减少 (P =0 .0 0 1) ;缺血耐受能力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88)。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较短时间内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心功能 ,并使由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减少。
郭晓碧郭衡山王西平陈思伟韦建瑞黄丽萍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冠心病心肌缺血
三七总甙在兔髂动脉内皮剥脱术后促进内皮修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三七总甙在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  用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在家兔制备血管损伤后再狭窄模型,术后0、4、6、8w分别处死动物,取出受损部位血管,用常规HE染色...
陈思伟
关键词:三七总甙内皮剥脱术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2
文献传递
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昼夜心率变异性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组34例,AMI组22例,对照组32名健康人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五项HRV昼夜指标中,正常人除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这一指标外,其余四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P <0.01),但心肌缺血组和AMI组的昼夜HRV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两组的夜间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比日间大,对照组则相反。结论:心肌缺血和AMI可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平衡失调;AMI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的损害较心肌缺血更为严重。
陈思伟梅克治郭晓碧余慧文韦建瑞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
食管造影定位房间隔穿刺点的临床研究——附48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吴同果王乐信陈思伟林梓卿闫承军黄丽萍
关键词:造影定位食管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射频导管消融术MITRAL
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本研究拟选取房间隔作为新的心房起搏位置,与传统的基于右心耳的双腔起搏比较,观察该方式对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发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实验组29例,对照组31例。术前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测定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行双腔起搏器治疗。实验组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选择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最佳起搏点,心房电极置于该位置。对照组心房电极置于传统的右心耳。比较术后3月、6月、9月、12月时两组房颤负荷,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实验组无房颤发生和房颤负荷减少20例(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VS 48.4%),术后1年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均有显著性差异:(78.8±6.9)min VS (106.7±12.8)min,(36.2±4.8)mmVS(41.7-4-6.1)mm,(49.8±6.1)mm VS (66.5±4.2)mm,(63.3%±4.1%) VS (49.1%±6.9%),(330.8±30.5)pg/ml VS (502.8±21.4)pg/ml。结论基于房间隔起搏的房室顺序起搏方式较传统的房室顺序起搏减少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的发作,改善左室重构,延缓心功能恶化。
林梓卿吴同果陈思伟蒋作锋黄丽萍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超声心动描记术房间隔起搏N末端脑钠肽前体
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了解其对IGT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39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73)接受阿卡波糖50 mg,3次/天;对照组(n=66)。两组平均随访年限为(1.6±0.3)年,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生的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阿卡波糖可以显著降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11.53%(P=0.017),新发生的心绞痛的发生率减少11.80%(P=0.029),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减少11.39%(P=0.012),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4.72%(P<0.001)。
崔进韦建瑞蒋作锋陈思伟吴同果
关键词:阿卡波糖葡萄糖耐量减低心血管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