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言亮
- 作品数:38 被引量:18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华北平原典型井灌区地下水保障能力空间差异被引量:3
- 2015年
-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华北平原的最主要灌溉水源是地下水。但是,从山前平原到滨海平原,该区地下水资源量差异巨大。为了揭示华北平原典型井灌区粮食生产地下水保障能力的差异,以山前平原保定、中部平原德州和滨海平原沧州地区井灌区为典型研究区,建立了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三个典型地区的地下水保障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地区的粮食生产多年平均地下水保障能力为中等水平,德州和沧州地区均处于极弱水平;地下水保障程度随降水量增大呈直线增大,降水量每增加100mm,保定地区保障程度增加4.9%,德州地区增加1.6%,沧州地区增加0.6%;未来50年(2011年-2060年),保定、德州和沧州地区的地下水保障程度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其中保定地区主概率对应中等水平,概率水平为0.726,德州和沧州地区主概率均对应极弱水平,发生概率分别为0.577和1。
- 王电龙张光辉冯慧敏田言亮王金哲
- 关键词:华北平原粮食生产需水量地下水
- 地下水在京津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11年
- 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政府和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未来供需形势分析,详细阐述了地下水在京津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地下水资源占京津唐地区总水资源的65%,地下水对总供水的贡献率可达62%;由于气候旱化,地表水资源的持续衰减,在南水北调供水前仍需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即使在南水北调供水的条件下,地下水对总供水的贡献率仍维持在30%~40%的水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系统的调蓄功能将在京津唐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聂振龙陈江王金哲严明疆田言亮
-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的呼和浩特地区土壤水的补给特征被引量:16
- 2016年
- 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包含了水在包气带中的迁移信息,因此,分析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可以追踪土壤水的迁移过程。文中主要对呼和浩特地区西南部两个孔的包气带土壤剖面中氢氧稳定同位素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呼和浩特地区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表层的水中的δ~2H和δ^(18)O受到降水中的δ~2H和δ^(18)O的直接影响,同时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同位素值产生富集,之后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逐渐接近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值,显示出土壤底部的水分与地下水的交换比较活跃;通过对比该区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同位素值,发现该区土壤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且降水的补给为季节性补给,补给季节主要是秋季。
- 刘君聂振龙段宝谦田言亮刘福亮张琳
- 关键词:土壤水稳定同位素补给包气带
- 降水和开采变化对滹滏农业区地下水流场影响特征与机制被引量:1
- 2017年
- 准确认识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是开展地下水系统涵养修复的前提和基础。以滹滏农业区为典型区,基于该区逐月地下水动态观测和降水资料,采用区域地下水动态模型及时间序列趋势分析等方法,开展了降水和开采变化对农业区地下水流场影响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驱动地下水位变幅的重要因素,在枯水年份地下水位下降阈值介于0.5~4.0 m,在平水年份下降阈值介于0~2.0 m,在丰水年份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地下水位与开采量关系不明显,但与区域累计超采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地下水累计超采量每增加1.0亿m3正定农业区地下水位下降6.4 m、藁城农业区下降7.3 m。随降水量的增大,农业区开采强度呈幂函数减少趋势,地下水补给量呈幂函数增长趋势。农业开采减少趋势线和地下水补给增加趋势线的交会点为地下水系统平衡点,在平衡点左侧的年份地下水系统处于负均衡状态,离平衡点越远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越大;在平衡点右侧的年份地下水系统处于正均衡状态,离平衡点越远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越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王电龙冯慧敏田言亮张光辉
- 关键词:降水农业区地下水流场
- 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指标权重解析被引量:7
- 2020年
- 针对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的特点,遵循多目标组合、属性归类、功能聚合和系统唯一的层次逻辑,构建了适合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与2006版相比,赋予了该体系指标不同的内涵;在由2006年版的22项要素指标精简为14项的同时,增设了“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属性指标和“湿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绿洲覆盖与地下水关联度”及“土地荒漠化与地下水关联度”等要素指标;按照关键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解析权重原则,分解了体系中要素指标层14项要素指标的权重;基于地下水的资源占有性、资源更新性、资源可用性和地下水生态功能属性指标,诠释和解析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权重,使之更符合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功能的自然属性状况。在石羊河流域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备支撑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针对性管控的作用。
- 王金哲张光辉严明疆田言亮王茜
- 关键词:干旱区地下水遥感指标体系
- 岩芯钻头结构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岩芯钻头结构,包括主钻杆、与主钻杆通过锥形丝扣连接的岩芯管连接头、与岩芯管连接头通过丝扣连接的岩芯钻管、安装于岩芯钻管底端的钻齿,所述岩芯管连接头上方设有与岩芯钻管外径相同的反口斜管,所述反口斜管的上...
- 刘学全王金哲孟令群左雪峰王哲田言亮
- 文献传递
- 一种自动排出虹吸井群管路空气的系统及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排出虹吸井群管路中空气的系统,包括集水井,集水井内放置有潜水泵,集水井内设置有传感器一;若干虹吸井,两相邻虹吸井之间通过虹吸管一连通,集水井与相邻虹吸井之间通过虹吸管二连通,虹吸管一和虹吸管二呈中间高两...
- 刘鹏飞田言亮崔尚进刘学全王金哲
- 皖江经济区基本农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6
- 2016年
- 皖江经济区的基本农田分布区是我国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区基本农田的土地地球化学特征与粮食质量安全密切相关。本文以皖江经济区的南陵一泾县国家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研究区,以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采集的0~20cm深度土壤样的化学组分检测分析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学方法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通过该农田区土壤元素组成、含量、空间分布和异常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南陵一泾县基本农田的土壤中重金属Fe、Mn和Hg等含量存在异常,Fe、Mn变异系数呈现区域性异常,Hg含量表现为局部异常;Ca、Mg和Na元素呈现显著空间分布相关性,与成土母质影响相关。在区域分布上,南陵一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和盐分含量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性分布特征,这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埋藏状况和矿化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南陵一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地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来看,南部地区不利于高品质稻谷、小麦等粮食生产。
- 王茜张光辉田言亮严明疆张希雨
- 关键词:商品粮基地地球化学基本农田重金属土壤盐分
- 华北平原粮食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华北平原粮食作物需水量的空间差异规律,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对RCP4.5气候情景气象要素进行降尺度,用彭曼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用统计评价法对华北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缺水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粮食作物需水量与年均最高气温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现状气候条件下年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华北山前平原保定农业区粮食作物需水量增大38.8 mm,中部平原德州农业区增大44.8 mm,滨海平原沧州农业区增大50.6 mm;RCP4.5气候情景下年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保定农业区增大29.1 mm,德州农业区增大44.2 mm,沧州农业区增大39.6 mm。2)从现状条件下到RCP4.5气候情景,3个典型地区的灌溉需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沧州地区升高幅度最大,为5.4%;保定地区升高幅度最低,为4.8%。3)从现状条件到RCP4.5气候情景,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缺水程度有所升高,滨海平原缺水程度呈降低特征。
- 冯慧敏张光辉王电龙田言亮王金哲严明疆
-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作物需水量华北平原
- 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皖江经济区南陵县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该区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研究对于提高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陵县基本农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要求,布设和采集了0~20 cm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500组,分别监测了土壤中Cd、Pb、Cr、Hg、As、Cu、Fe、Mn和Zn等重金属含量现状,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量化解析了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结果表明:(1)土壤中除了Cr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都不同程度存在异常;(2)局部土壤中Cd、Hg和Fe等元素含量存在异常,平均含量分别是所在区域背景值的1.92,1.95,7.13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3)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值(平均RI值)为164.5,Cd和Hg元素为主要影响元素。
- 王茜张光辉田言亮严明疆张希雨
- 关键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