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浓海水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被引量:12
- 2004年
- 针对海水淡化后浓缩海水的利用,分析了现有卤水综合利用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适合海洋化工发展和生态环境需要的浓海水综合利用生态工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以电化学提镁为核心,改变了产品结构和盐类提出次序,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过程能耗,并与纯碱、氯碱工业相结合,形成全新的生态工业群落。
- 周桓
- 关键词: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生态工业海洋化工
- MgCl_2-NH_4Cl-CH_3OH-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研究了在氯化铵结晶区内的四元体系MgCl2 NH4Cl CH3OH H2O相平衡数据,讨论了甲醇、氯化镁对体系中的氯化铵溶解度的影响,甲醇与氯化镁的量分别增加时,都会使得体系中的氯化铵的溶解度下降。
- 胡彩花周桓郭桂兰袁建军
- 关键词:相平衡
- 浓海水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
- 针对海水淡化后浓缩海水的利用,分析了现有卤水综合利用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适合海洋化工发展和生态环境需要的浓海水综合利用生态工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以电化学提镁为核心,改变了...
- 周桓
- 关键词: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生态工业海洋化工
- 次磷酸钠和硫酸铝合成次磷酸铝的过程优化被引量:2
- 2016年
- 高纯次磷酸铝可以利用次磷酸钠和硫酸铝的复分解反应来合成,为了获得该过程的优化操作条件,对相关体系的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a.确定了50℃次磷酸铝的成盐相区边界,获得了50℃最大收率的最佳配料及最小加水量;b.根据次磷酸铝的成盐相区特征判定影响次磷酸铝产品质量的杂质主要是硫酸钠或硫酸钠铝复盐;c.多温反应平衡表明,温度在40℃以上,温度对产品收率略有影响,在70~80℃可获得最大收率;d.多温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得了50~100℃范围反应速率方程,其中反应级数为0.8,指前因子为2.024×104 1/s,反应活化能为3.850×10~4 kJ/kmol;e.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很大,70、80、90及100℃的反应完成时间分别为183、127、84和64min,综合考虑反应收率和时间,反应温度控制在90℃以上。
- 王立华刘凤菊周桓白晓琴王军民齐金金
- 关键词:次磷酸钠硫酸铝
- MgSO_4-K_2SO_4-H_2O三元体系在75℃沸腾蒸发非平衡态的成盐特征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105℃恒温热源,75℃恒温沸腾,蒸发强度为240~260 g/(h·L)等控制条件,对MgSO4-K2SO4-H2O体系进行蒸发结晶实验,研究了该体系在沸腾蒸发条件下的成盐规律,根据实验现象,定义并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初级成盐区,扩展成盐区和条件成盐区.实验结果表明:(1)该体系K2SO4,Leonite,langbenite和MgSO4·H2O等盐能够形成初级晶核的初级成盐区与溶解平衡相区存在明显偏离,其中K2SO4成盐区域缩小,而Leonite和MgSO4·H2O结晶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在蒸发结晶过程中,成盐晶种的存在使该盐的成盐区比初级成盐区有所扩展;(3)由于成盐区的扩展,使成盐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错.在交错区域成盐的种类取决于晶种的种类,即存在条件成盐区,这是非平衡态成盐相关系区别于平衡相图和介稳相图的特征区域.
- 周桓崔世广沙作良袁建军钟建江胡冰
- 关键词:相图非平衡态
- 磷系阻燃剂中次磷酸盐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磷系阻燃剂作为一种高效、低烟、无毒、低卤(无卤)阻燃剂备受研究者关注,在合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磷系阻燃剂中含磷量较高的次磷酸盐(次磷酸铝、次磷酸钙、次磷酸镁、稀土金属次磷酸盐)的理化性质、生产方法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次磷酸盐在阻燃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其中,次磷酸铝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聚酯以及聚酰胺材料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次磷酸钙含磷量高、热稳定性强,作为一种新型阻燃剂其应用将不断地被拓展;稀土金属次磷酸盐可作为协效剂和抑烟剂应用于阻燃领域,较低加入量的稀土金属次磷酸盐即可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但其供应量有限;与次磷酸铝相比,次磷酸镁阻燃性能较差,但是次磷酸镁的加入提升了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目前的研究表明,次磷酸镁的阻燃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中国有着丰富的镁资源,合成次磷酸镁的原料相对简单易得,且橡胶、塑料、胶黏剂等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阻燃剂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所以次磷酸镁作为阻燃剂的应用将会不断地被拓展。
- 史新影周桓
- 关键词:次磷酸盐阻燃剂生产方法
- 拉曼光谱法研究Na^+,Mg^(2+)//SO_4^(2-),Cl^-,H_2O四元体系中SO_4^(2-)离子缔合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被引量:5
- 2016年
- 复杂水盐体系存在稳态和介稳固液相平衡以及复杂的成盐规律。为了解固液平衡状态下液相的结构特征,本文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并结合高斯-洛伦兹去卷积分峰拟合程序对Na^+,Mg^(2+)//SO_4^(2-),Cl^-,H_2O四元体系及其二元和三元子体系中v_1-SO_4^(2-)的离子缔合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O_4^(2-)在Na_2SO_4-H_2O体系存在自由态SO_4^(2-)和SO_4^(2-)离子簇两种结构,在Mg_2SO_4-H_2O,MgSO_4-MgCl_2-H_2O及Na^+,Mg^(2+)//SO_4^(2-),Cl^-,H_2O等含镁体系中,还有Mg^(2+)-H_2O-SO_4^(2-)和Mg^(2+)-OSO_3^(2-)两种缔合结构。在二元和三元体系中V_1-SO_4^(2-)的离子缔合结构以自由态SO_4^(2-)为主,随着SO_4^(2-)离子总浓度的变化,上述四种结构所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Na^+,Mg^(2+)//SO_4^(2-),Cl^-,H_2O四元体系在NaCl减少及等温蒸发过程中,自由态SO_4^(2-)结构比例逐步降低,Mg2+和SO_4^(2-)相结合形成Mg^(2+)-H_2O-SO_4^(2-)或Mg^(2+)-OSO_3^(2-)结构的机会增多,在复盐区还会形成SO_4^(2-)离子簇结构。由此判断溶液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是导致介稳现象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SO_4^(2-)的浓度和耶涅克指数J与V_1-SO_4^(2-)峰的峰强度和峰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Mg^(2+)浓度是影响V_1-SO_4^(2-)峰中四种缔合结构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 阎波周桓李文轩
- 关键词:拉曼光谱固液相平衡
- 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03年
- 从电解质溶液理论、活度系数模型和状态方程出发,对用于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关联、预测的成功模型及近年来应用研究的进展,以工程应用模型为重点,进行了综述。从长程静电作用和非静电作用对活度系数的贡献的角度,介绍了活度系数模型中,以Debye-Hckel理论和MSA理论为基础的长程静电作用项的进展,介绍了Pitzer方程、E-NRTL、E-UNIQUAC以及化学贡献等活度系数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电解质状态方程则从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即:以三次型方程、微扰理论为基础的电解质溶液状态方程和高温超临界条件下电解质溶液状态方程。
- 周桓李以圭
- 关键词: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PITZER方程
- 乙二醇氨法制备高纯无水氯化镁工艺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无水氯化镁是电解金属镁的原料也是众多催化剂和医药的中间体。研究以水合氯化镁与高沸点溶剂共沸蒸馏为基础,通过一系列过程制备出含纯99%以上无水氯化镁。过程包括:(1)配置水合氯化镁的醇溶液,(2)采用常压或负压蒸馏脱水,(3)采用不同方法对无水氯化镁醇溶液氨化,再经真空过滤、氨饱和甲醇洗涤,得到六氨氯化镁结晶,(4)经120℃烘干,蒸掉结晶中的甲醇得到六氨氯化镁,(5)经450℃煅烧得到无水氯化镁。通过对全流程的工艺条件的探索,探明了过程控制因素和影响规律。用XRD对六氨氯化镁的分析表明,氨化过程在氨浓度较低情况下,有副反应MgC l2+glycol+2NH3→Mg-glycol+2NH4C l↓发生,NH4C l夹带在六氨氯化镁中,而镁的醇盐则是无水氯化镁中MgO的主要来源,在较低温度和氨高度过量的环境中该反应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 周桓胡彩花袁建军郭桂兰张桂香王苗苗张白净
- 关键词:无水氯化镁六氨氯化镁乙二醇脱水工艺
- 六氨氯化镁热分解的TG-DTA,DSC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对水氯镁石合成的六氨氯化镁,用化学分析和XRD进行表征,采用热重(TG-DTA)和示差扫描量热(DSC)等热分析方法,研究了六氨氯化镁热分解的特性,获得了分解热和非等温动力学参数。(1)TG-DTA显示六氨氯化镁热分解过程表现为四个脱氨反应阶段,采用Ozawa法,等转化率计算得到各反应阶段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2.25 kJ/mol,100.069kJ/mol,139.23 kJ/mol、157.07 kJ/mol;等温计算指前因子分别为0.129×1011/S,2.714×1011/S,56.27×1011/S,46.78×1011/S。(2)DSC显示六氨氯化镁的热分解过程有四个吸热阶段,吸热量分别为0.685 kJ/g,0.285 kJ/g,0.072 kJ/g,0.036 5 kJ/g,总吸热量为1.408 kJ/g。(3)综合TG-DTA和DSC结果,认为TG-DTA的第二三个峰是中温阶段的两个过程,而DSC的第三四个峰是高温阶段的两个过程,这样六氨氯化镁热分解过程可粗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吸收热量和释放氨的个数分别为:低温阶段0.685 kJ/g,3.5个氨;中温阶段0.285 kJ/g,1个氨;高温阶段0.437 kJ/g,1.5个氨。按释放每摩尔氨所需热计,三个阶段吸热分别为了38.64 kJ/mol,56.37 kJ/mol,57.41 kJ/mol。
- 张清堤潘磊周桓袁建军李波孙衍忠周冰
- 关键词:六氨氯化镁热分解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