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秋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化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 Si^(4+)掺杂对橙红色荧光粉NaBaSi_xP_(1-x)O_4:Eu^(3+)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NaBaSi_xP_(1-x)O_4:Eu^(3+)橙红色荧光粉。表征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考察了煅烧温度和Si^(4+)掺杂量对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Si^(4+)对荧光粉的晶型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导致了晶格膨胀。750℃煅烧时基质已形成NaBaPO_4相,晶型为六方晶系,荧光粉发射峰强度最强。激发光谱由200~280 nm的宽带和310~500 nm的一系列尖峰组成,分别对应于O^(2–)→Eu^(3+)电荷迁移带和Eu^(3+)的f→f能级跃迁吸收,最强激发峰位于393 nm左右,与近紫外LED芯片的发射光谱匹配。在39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最强发射峰和次强发射峰分别位于红光616 nm和橙光591 nm附近,分别属于Eu^(3+)的~5D_0→~7F_2和~5D_0→~7F_1特征跃迁。NaBa_(0.92)Si_xP_(1–x)O_4:0.08Eu^(3+)中Si^(4+)的最佳掺杂量为0.02 mol,Na Ba_(0.92)Si_(0.02)P_(0.98)O_4:0.08Eu^(3+)样品在616和591 nm附近的发射强度比单掺杂Eu^(3+)的样品分别提高了66.6%和63.6%。
- 左修源陈永杰耿秀娟杨英申秋曹爽王莹
- 关键词:铕掺杂发光性能
- 橙红色荧光粉NaBa_(1-x)PO_4:xEu^(3+)中Eu^(3+)的占位情况及光谱性质被引量:2
- 2019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Ba_(1-x)PO_4:xEu^(3+)系列橙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以及色坐标等手段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了Eu^(3+)的掺杂摩尔量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的掺杂并没有改变荧光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导致了晶格收缩,其基质主相是六方晶系的NaBaPO_4。在39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最强发射峰和次强发射峰分别位于红光616 nm和橙光591 nm附近,分别属于Eu^(3+)的~5D_0→~7F_2和~5D_0→~7F_1特征跃迁。Eu^(3+)的掺杂量为0.20 mol时荧光粉的发射峰强度最大。Eu^(3+)的光谱性质及其占据基质晶格中Ba(Ⅱ)和Ba(Ⅰ)位点的比例随Eu^(3+)掺杂量的变化而变化,改变Eu^(3+)的掺杂量可以有效调节荧光粉发射光谱中的红、橙光比例。其中荧光粉NaBa_(0.80)PO_4:0.20Eu^(3+)的性能优异,适合与近紫外LED芯片相匹配发光。
- 陈永杰左修源肖林久耿秀娟杨英张中秋申秋曹爽
- 关键词:占位光谱性质
- 2-羟基-4-(N-乙基-N-异丁基)氨基-2’-羧基二苯酮的合成工艺
- 2016年
- 目前有关荧烷染料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国内少有报道。2-羟基-4-(N-乙基-N-异丁基)氨基-2’-羧基二苯酮是一种重要的荧烷类压热敏染料中间体,本文以N-乙基-N-异丁基间氨基苯酚为原料与邻苯二甲酸酐在氮气保护下反应合成,并在反应后使用NaOH溶液分解副产物,以提高产物纯度,通过HPCE测定产物纯度达到96.36%(面积归一法)。使用TLC对反应进程进行监测,并通过UV对TLC检测结果进行确认,详细讨论了物料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得出二苯酮合成反应中N-乙基-N-异丁基间氨基苯酚与邻苯二甲酸酐摩尔比为1∶1.5,温度为110℃,时间为15h时反应效果最佳。副产物若丹明染料分解反应中NaOH溶液浓度为33.3%,N-乙基-N-异丁基间氨基苯酚与NaOH的质量比为1∶7.5,温度为90℃,时间为9h时反应效果最佳。最后通过IR和UV对目标产物结构进行确认。
- 申秋陈永杰左修源曹爽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