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颖

张颖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庞蒂
  • 3篇梅洛-庞蒂
  • 2篇美学
  • 1篇大学硕士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美学
  • 1篇艺术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文学
  • 1篇英语系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语系
  • 1篇知觉
  • 1篇如何看待
  • 1篇塞尚
  • 1篇时间性
  • 1篇视听
  • 1篇衰落
  • 1篇硕士

机构

  • 6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6篇张颖

传媒

  • 2篇法国研究
  • 2篇美育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存在于世的含混境况——论梅洛-庞蒂对《女宾》的解读被引量:1
2011年
梅洛-庞蒂将波伏娃的《女宾》解读为一部关于与他人共存的主体经验的哲理小说。这场形而上学剧的最大教益在于告诉我们,存在者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意识,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意味着他者将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加基本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世界经验的始终,于是,差异与冲突——更根本地说,相异性——将恒久地为人生带来不安。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消除他者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必然以取消主体的存在经验为代价,而主体对于自我的认识正是在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和冲突之中逐渐得以确立的。
张颖
关键词:含混时间性
古今之争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之衰落被引量:4
2017年
在17世纪末的法国,受意大利知识界的影响,几乎所有的饱学之士都卷入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论争。这场论争史称"古今之争"(Querelles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随着分裂的加深和公开化,王家学院出现两个阵营:崇古派与厚今派。这场文人战争牵涉诸多复杂问题,甚至卷入私人恩怨。因此,后世对之历来褒贬不一,甚至对其研究价值亦无定论。现通过追溯古今之争法国战场(尤其是第一阶段)的始末,阐述两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尝试解释古典主义美学之衰落与这场文人战争的关联,并认为它是17、18世纪交替时期法国古典主义文化衰败的表征之一。
张颖
关键词:古今之争古典主义美学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被引量:9
2010年
在1945年,梅洛-庞蒂的基本哲学思想框架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开始向美学领域延伸。同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在格式塔心理学眼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这篇演讲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思想及其在知觉现象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第三部分将电影、格式塔心理学同"当代哲学"(即现象学)联系起来,认为三者面临和探讨共同的问题。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诸如戈达尔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张颖
关键词:格式塔电影知觉
把历史熔为一体——詹姆斯·辛普森教授访谈录
2015年
詹姆斯·辛普森(James Simpson)教授,1954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先后获牛津大学硕士,剑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英国"以色列·戈兰茨爵士奖"获得者。现任哈佛大学英语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剑桥大学哥顿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中世纪、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英语文学,著作有《文化改革:文学历史中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英美偶像崇拜传统》、《英国原教旨主义及其改革的反对者》、《宗教改革与文化革命,1350—1547》等,曾编辑《诺顿英语文选》、《二十一世纪方法》、《后现代的莎士比亚》、《中世纪英格兰的偶像:偶像崇拜与反偶像传统》等。2012年5月,辛普森教授应邀访问中国,并作了"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大学文学教育与人文精神传播"等讲座。2014年6月,本刊特委托张颖博士在辛普森教授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家中对其进行采访,在面谈和邮件基础上改定本文。
张颖
关键词:偶像崇拜英语文学文化革命英语系大学硕士SIMPSON
如何看待表达的主体——梅洛-庞蒂《塞尚的怀疑》主题探讨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塞尚的怀疑》的主题,试图从中发现早期梅洛-庞蒂的思想形态和问题意识的踪迹。《塞尚的怀疑》是美学研究的名篇,却充满矛盾和争议。一般认为,它是一篇现象学美学随笔。但这个定性无法解释其细节和结构上的矛盾之处:梅洛-庞蒂一方面主张抛开性格、际遇、艺术史传承来研究塞尚的怀疑何所从来,一方面却又指出塞尚的人生与其作品是同一场历险,只有读懂人生才能从中发现关乎作品的一切;文章还花了大量笔墨细写达·芬奇的童年旧事,给人以离题之感。本文认为,《塞尚的怀疑》的两个并行主题是"表达"和"自由",二者统一在更为内在的主题之下,那就是身体问题以及(或)对绘画史研究方法的新探讨。一旦弄清楚这一点,不仅可以化解该随笔写作上的表面矛盾,还可以廓清国际梅洛-庞蒂研究界现有的一些误解和错误定论。
张颖
关键词:梅洛-庞蒂塞尚存在主义
艺术国家化的一个样本: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被引量:4
2016年
政治与美学的关系在艺术国家化的时期体现得比较突出。对于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美学而言,作为当时的官方美学,它是行政绝对主义体制的产物,直接关联于专制统治者的艺术政策,可以作为艺术国家化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这种美学对政权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从而一方面为上升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尤其在文化外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另一方面则深刻体现出高度管制的艺术政策的缺陷与弊端,预言着18世纪冲决绝对主义专制政治的启蒙革命的先声。
张颖
关键词:路易十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