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创新型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探讨
- 对国内高校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因当前高校过分强调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创新,造成了片面看中结果、文章影响因了,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导师和学生对研究生课程的轻视。因此,研究生课程...
- 苏燕姜林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 科研教学互动-学科交叉技术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科学,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尤其是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当今的分析化学已发展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科学'。其中...
- 蒲雪梅姜林文志宁肖秀婵苏燕李梦龙
-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化学计量学方法
- 文献传递
- 构建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实践性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各教学单位纷纷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实践性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
- 苏燕姜林王智猛李梦龙
- 关键词:化学专业资源整合
- 化学基础学科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初探——“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 2017年
- 为落实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生教育,四川大学每年春季学期末设立2—3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经过5年对这特定小学期的教学安排,化学学院针对本科生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国际化教育特征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体系,加快了学院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 姜林苏燕徐立勤余孝其
- 关键词:本科生教育课程体系
- 关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专业本科实践课程的探讨
- 2017年
- 国内高校化学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与国外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日趋紧密,但与国际一流高校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专业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式,深入分析了该校实践课程的特点,并与当前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 苏燕姜林李梦龙
- 关键词:实践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本科化学基地人才培养策略与成效被引量:1
- 2019年
- 以"兴趣培养为先导,个性指导定方向,项目实践提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依托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优势,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保障,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料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选拔改革、学生考核改革等多方面进行建设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学生培养质量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 房川琳熊庆苏燕
-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实践与国际课程周”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 为落实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每年春季学期末设立2-4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经过2年的实践周的教学安排,化学学院探索出一套“实践与国际课程周”教学管理体系,逐渐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
- 姜林苏燕徐立勤李梦龙蒲雪梅
- 关键词:教学管理
- GPCR二聚体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弹性网络模型分析
- GPCR 在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市场上,50%的药物都是以GPCR为靶标。其中A类GPCR 是研究得最为广泛,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A类GPCR 存在着二聚体,它是除单体之外一个潜在的新的药物靶标。然而二聚体...
- 江源远张熙苏燕李梦龙蒲雪梅
- 关键词:G蛋白偶联受体GPCR二聚体
- 基于科研引导的化学类拔尖人才全过程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6
- 2019年
- 从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基于科研引导的拔尖人才全过程培养模式,重点梳理了拔尖班学生在校成果、毕业去向、人才培养满意度等方面内容,明确了学院拔尖计划2.0的工作目标。
- 苏燕姜林张赟钟欣芮马晓爽李梦龙郑成斌
- 关键词:拔尖人才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化学拔尖班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被引量:5
- 2019年
-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于2009年开始实施“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致力于培养化学领域领军人才。在化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学院立足本专业特点、依托校院两级资源,从师资、课程、学生、办学等多方面构建拔尖学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做出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在对现有国际化建设策略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拔尖学生全球胜任力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 马晓爽苏燕姜林张赟钟欣芮余孝其李梦龙郑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