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 作品数:27 被引量:245H指数:9
-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薏苡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被引量:58
- 2017年
- 【目的】干旱是影响薏苡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鉴定薏苡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确定抗旱指标,筛选抗旱种质,促进薏苡产业发展。【方法】以5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设置正常供水和反复干旱2个处理,在旱棚内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干旱对幼苗存活率、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长、根粗、根鲜重和根干重的影响;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干旱胁迫对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干旱存活率与茎粗、叶宽和根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长、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不显著的正相关。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根干重、根鲜重、叶宽、根粗、根长、幼苗干旱存活率、地上部干重、茎粗、地上部鲜重、叶长和株高。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主成分可代表薏苡抗旱性91.40%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供试薏苡种质抗旱性排序相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DC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根干重、叶宽、根鲜重、茎粗、根粗、幼苗干旱存活率、根长、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长,这与各指标DC值与WDC值的密切程度基本吻合。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薏苡种质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其中Ⅰ级3份、Ⅱ级17份、Ⅲ级9份、Ⅳ级20份、Ⅴ级1份。除叶长、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D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幼苗干旱存活�
- 汪灿周棱波张国兵张立异徐燕高旭姜讷邵明波
- 关键词:薏苡苗期抗旱性抗旱指标综合评价
- 薏苡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被引量:36
- 2017年
- 干旱是影响薏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鉴定薏苡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培育抗旱品种,对薏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以抗旱性不同的6份薏苡种质为材料,通过调查5个不同浓度的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发芽率,确定了薏苡萌发期模拟干旱胁迫的最适PEG-6000水溶液渗透势为-0.1 MPa。然后以-0.1 MPa的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探讨50份薏苡种质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指数、芽长、芽粗、芽鲜重、芽干重、根长、根粗、根鲜重和根干重的变化,利用综合评价法对50份薏苡种质进行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薏苡萌发期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筛选出萌发期抗旱性强的薏苡种质分别为yy18-1、yy14-3和yy13-1,可为薏苡抗旱育种、抗旱机理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芽长、芽干重、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可作为薏苡种质资源萌发期简单、直观的抗旱性评价指标。
- 汪灿周棱波周棱波张立异张国兵高旭张立异徐燕
- 关键词:薏苡萌发期抗旱性抗旱指标综合评价
- 基于120K液相芯片对310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贵州小麦农家种与其他地方育成品种间基因组中被选择的区域,对来自中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的310份小麦材料进行了120K液相芯片检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以分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和贵州农家种3个相对独立的类群,其中四川的小麦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贵州农家种遗传多样性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四川小麦含有一定的阿勃血统和人工合成小麦的血缘,对小麦的增产增收具有突出作用,而贵州农家种在现代育种中使用频率很低。陕西的小麦品种在第一、第三和第五亚群中,可能是陕西当地的材料引进了其他地方的小麦种质资源,通过杂交或者回交产生了新的品种(系),血缘上更加丰富,遗传多样性更高。通过对贵州农家种/其他地方育成品种(系)之间选择性消除分析,利用π、Fst、XP-CLR等方法鉴定到与春化、株高、芒长、抗病、抗逆等相关的37个基因,包括了诸如TaVRN2-5A、TaDIR-A1、Rht12和ALI-1/B1/Tipped1/AWNS1等的重要位点。由此可见,中国部分育成小麦品种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建议通过开发新的育种策略,聚合优异等位基因,促进对地方农家种合理利用。
- 程斌丁延庆曹宁高旭徐建霞罗永露张立异王伟
- 关键词:普通小麦液相芯片
- 小麦贵协3号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定位被引量:1
- 2022年
- 贵协3号对当前的条锈病流行小种表现为近免疫或高抗。为更好地利用贵协3号,拓宽小麦抗性育种资源,以Avocet S(来自澳大利亚的高感条锈病小麦品种)为母本、贵协3号为父本构建的F_(2:7)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运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并结合转录组测序(BSR-Seq)和小麦55K SNP芯片技术对抗条锈病QTL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有7个抗条锈病QTL,分别位于小麦1B(1)、2A(2)、2D(1)、5A(2)和6B(1)染色体上。其中位于2AS染色体上的Qyr.gaas.2A在三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置信区间为AX-108824773~AX-111675237(0~2.5 cM),对应的物理区间为15.87~31.89 Mb(16.02 Mb),可解释17.07%~34.59%的表型变异。为了进一步提高该QTL的定位精度,在2AS染色体目标区段内设计了103对SSR标记引物,并选择2AS染色体上已报道的22个SSR标记,在双亲、抗感池和RIL群体中进行筛选和验证。最终筛选出6个多态性标记(Xcfd36、Xwmc382、hls-2A-04、hls-2A-17、hls-2A-18和hls-2A-103)可将Qyr.gaas.2A缩小到3.04 Mb的物理区间(15.87~18.91 Mb)内。在该目标区间共预测到13个候选基因,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分析验证。
- 高旭程斌高煜葛昌斌丁延庆曹宁辛智海张立异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
- 西南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为了有效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于2012―2013年在贵州贵阳、贵州赫章和四川绵阳以及2013―2014年在贵州贵阳对主要来自西南地区的12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小麦90K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36个品种(系)在四个环境下均表现出抗性,其中大部分品种(系)来自贵州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16个SNP位点与白粉病抗性显著相关,分别位于1A、1D、2A、3A、4B、5B、6A、6D和7B染色体上,其中位于6AS染色体重要区段上的3个SNP位点(Jagger_c4823_169、Tdurum_contig55201_928和Tdurum_contig12215.89)的遗传距离小于1 cM,在四个环境中均与白粉病抗性显著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这3个SNP位点与Pm21分子标记(SCAR1265)紧密连锁。
- 高煜程斌丁延庆曹宁高旭张立异
- 关键词:普通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贵州藜麦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被引量:9
- 2018年
- 藜麦是药食兼用的经济作物,是贵州引进的特色作物之一。为藜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介绍了藜麦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 曹宁高旭陈天青张立异
- 关键词:病虫害
- 贵州省高粱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 2024年
-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的重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贵州高粱田发生为害严重。明确其在高粱田中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6-7月在贵州省安顺、贵阳、黔西、金沙和仁怀5个地区开展田间调查,采用6个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和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田间调查发现,在高粱6-9叶生长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啃食叶片,导致叶片出现不规则孔洞或缺损;5个调查地区高粱田中多为低龄幼虫(1-3龄),高龄幼虫(4-6龄)较少,且南部地区(安顺、贵阳)的幼虫数量和密度显著(P<0.05)高于偏北部地区(黔西、金沙和仁怀)。空间分布指数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高粱田中呈聚集分布。高粱植株受害率与幼虫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29,P<0.01),回归方程为y=54.6460x+5.2328(R^(2)=0.9465)。基于空间分布型分析,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N=(3.84/D2)(1.9458/x﹣0.6649),明确了在不同虫害密度和允许误差范围下的抽样高粱株数;根据幼虫密度防治指标,得出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为T_(lwao(n))=0.27n±1.96√0.477n。【结论】在贵州高粱6-9叶期,草地贪夜蛾幼虫以1-3龄为主,呈聚集分布,南部虫害较为严重。研究还提出了基于虫害密度的序贯抽样模型和防治指标,为田间监测及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徐建霞向中华徐海英丁延庆曹宁程斌高旭李文贞张立异
- 关键词:高粱序贯抽样
- 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明来自中国的257份高粱种质资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贵州酒用高粱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57份高粱种质资源的15个数值型性状和3个描述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估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为19.8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4,变异系数以最长一级枝梗最大(33.16%),长宽比最小(9.4%);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株高最大(2.09),最长一级支梗最小(1.94)。在3个描述型性状中,籽粒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69),其次是穗形(1.53),穗型最低(1.30)。相关性分析表明,15个数值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粒长、粒宽均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6,穗长与最长一级支梗数和叶鞘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1。主成分分析表明,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可分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40%。聚类分析表明,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中的高粱资源具有较大的千粒重,类群Ⅱ中的高粱穗型多为中散型,且株高较矮,类群Ⅲ中的种质主要表现为植株较高。【结论】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在18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一些株型相关性状(株高、茎节数、茎粗、叶鞘长、穗柄长、一级枝梗、最长一级枝梗、旗叶长)和籽粒相关性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之间呈显著关联性,聚类的3个类群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结合贵州高粱株高较高和千粒重较低的特点,第Ⅰ和第Ⅱ类群的部分种质(郎糯1号、泸州红2号、高08、板江高粱-GX、赤水红粱1号、赤水红粱2号、370、黔高7号、433、茅红糯2号、黔高6号、黔高4号、黔高2号、黔高3号、地丁、睁眼三、7103、371、永123、NMG等)可作为贵州酒用高粱遗传改良的�
- 高旭冯周丁延庆徐建霞曹宁程斌汪灿张立异
- 关键词:高粱农艺性状种质资源
- 贵州糯质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糯性小麦具有优异的酿酒特性。目前贵州省内缺乏具有推广价值的糯性小麦,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有效提高选育适合贵州生态气候的糯性小麦新材料的效率。本研究利用与小麦糯质基因(Wx-A1a,Wx-B1a和Wx-D1a)连锁的特异分子标记,对俞糯麦×0117的F2代群体进行Wx基因位点扫描鉴定。结果发现:在显著水平p>0.05时,3个糯质基因位点在F2代中的分离比例符合预期比例。在56个F2代分离群体中,3个基因位点都存在的材料有4株(7.14%);单缺失Wx-A1a或Wx-B1a或Wx-D1a基因位点的材料编号分别为5(8.93%)、8(14.29%)和19(33.93%);Wx-A1a和Wx-B1a基因位点同时缺失的材料为5株(8.93%);Wx-A1a和Wx-D1a基因位点同时缺失材料为4株(7.14%);Wx-B1a和Wx-D1a基因位点同时缺失材料为11株(19.64%);3个基因位点都缺失的全糯质单株未发现。
- 程斌辛智海高旭隋建枢曹宁丁延庆何庆才张立异
- 关键词:糯性小麦WX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利用超高密度Bin图谱定位高粱籽粒物理性状的QTL被引量:1
- 2022年
- 高粱籽粒物理性状是影响酒用高粱酿造工艺的关键因素,定位影响这些性状的QTL/基因,对酒用高粱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来源于654与LTR108的244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开展基因分析,构建了包含341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连锁遗传图谱。2021-2022年,在海南陵水和乐东调查了RIL群体的籽粒种果皮厚度和颜色。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在7条染色体(1~5、8、10)上共检测到25个QTLs与7个性状(外果皮厚度、中果皮厚度、果皮厚度、种皮厚度、子实皮厚度、外果皮颜色和种皮颜色)相关。1个位于2号染色体的重要QTL(57.83~57.96Mb)在多个性状和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与控制中果皮厚度的Z基因位点一致。在该位点附近发现了3个候选基因(Sobic.002G204200、Sobic.002G206700和Sobic.002G206750),与其他作物中编码泛素家族蛋白和多胺合成代谢相关蛋白的基因同源,参与调控种子大小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Z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冯周曹宁丁延庆徐建霞高旭程斌邹桂花张立异
- 关键词:高粱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