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昙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探讨腺苷脱氨酶动态变化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 王永峰陈庆查月芳侯永华高金昙
- 课题通过观察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得出腺苷脱氨酶水平和疾病程度关系密切。腺苷脱氨酶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腺苷脱氨酶水平逐渐下降。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显...
- 关键词: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腺苷脱氨酶
- 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肠结核的疗效及对血清、肠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肠结核的疗效及对血清、肠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肠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抗结核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和肠黏膜相关指标水平,肝损伤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指标VEGF、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肠黏膜组织VEGF、NF-κB和蛋白激酶(PAK)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NF-κB、TNF-α、IL-1β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肠黏膜组织VEGF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NF-κB、PAK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常规组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23.33%(7/30)、30.00%(9/3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23.33%(7/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药治疗肠结核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康复新液通过抑制NF-κB表达、上调VEGF表达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进而改善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魏书青高金昙陈庆张敏刘培乾马静赵伟进
- 关键词:康复新液抗结核药肠结核肠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因子ΚB
- 康复新液对溃疡型肠结核患者疗效及血清EGF、IL-1、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究康复新液治疗溃疡型肠结核的效果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胸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溃疡型肠结核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口服。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肝功能损伤情况,血清EGF、IL-1、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 96,P=0. 03); 2组肝功能总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2,P=0. 288)。2组血清EGF、IL-1、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9,P=0. 276)。结论康复新液治疗溃疡型肠结核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GF、IL-1、TNF-α水平,且不增加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张敏高金昙马静魏书青高欣陈庆
- 关键词:康复新液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
- 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肠结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肠结核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肠结核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2HRZE/4HR抗结核化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13%(41/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7%(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10、CRP和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61%(15/46)、28.26%(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650)。结论:采用康复新液辅助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肠结核,可显著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细胞免疫系统,提高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 张敏陈庆魏书青马静高金昙
- 关键词:康复新液抗结核化疗肠结核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
- 康复新液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2年
- 目的研究康复新液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05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55例患者采用康复新液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9个月。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临床指标(抽水次数、腹水吸收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腹膜厚度)、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发热、腹痛/腹胀、腹泻、乏力)积分及血清和腹水相关炎症指标[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50/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0/50),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5,P=0.03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胀、腹泻、乏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乏力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抽水次数、腹水吸收时间、腹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中IFN-γ、TNF-α、IL-6、SIL-2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腹水中IFN-γ、TNF-α、IL-6、SIL-2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FN-γ、TNF-α、IL-6、SIL-2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中IFN-γ、TNF-α、IL-6、SIL-2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治疗过程中�
- 高金昙魏书青王永峰马静陈庆张敏
- 关键词:康复新液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干扰素-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 脑脊液中TB-DNA及ADA联合测定对TBM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结核杆菌-DNA(TB-DNA)联合腺苷脱氢酶(ADA)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TBM)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非TBM患者作为对照组,60例TBM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TB-DNA及ADA含量差异,分析TB-DNA联合ADA检查对TBM的诊断价值及TB-DNA、ADA含量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B-DNA及A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TB-DNA及ADA检查对TBM的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纯TB-DNA检查及单纯ADA检查,虽然单纯TB-DNA检查、ADA检查及联合TB-DNA及ADA检查均对TBM存在诊断价值(P<0.05),但以联合TB-DNA及ADA检查的诊断价值最高。此外,TB-DNA及ADA含量均与GOS评分存在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TB-DNA及ADA检查对于TBM有着明确的诊断价值,且可用于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 王永峰陈庆侯永华查月芳高金昙
- 关键词:脑脊液腺苷脱氢酶
- 动态监测脑脊液ADA变化对评估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转归的意义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宄动态监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变化对评估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转归的意义。方法:选择5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显色剂检测患者的ADA水平,对比是否合并败血症患者、预后良好和不良、不同治疗时期的ADA水平。结果:合并重症败血症组患者的ADA水平显著高于其它未合并组和轻度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AD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第3、6、9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越长,ADA水平越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AD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的A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治疗后半年回访显示,复发18例,未复发39例。复发患者的ADA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且与初次治疗前水平差异不显著。二次治疗后复发组的ADA水平显著降低,并恢复正常。但因初次治疗不彻底或者耐药,预后仍然很差。结论:ADA水平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指标,初次治疗时ADA水平越低,患者的病情越轻,预后质量越好;复发后的患者,即使经过治疗,ADA下降至正常范围,一般预后仍然很差。治疗时应注重初治疗效,预防耐药性,降低复发率。
- 王永峰陈庆侯永华查月芳高金昙
- 关键词:脑脊液腺苷脱氨酶结核性脑膜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