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华 作品数:31 被引量:28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成都市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为提升HIV检测发现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成都市各医疗机构截至2022年底HIV检测历史卡片,获得2018-2022年各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人次数和确证检测人数。设计专用表格收集2022年成都市23个区(市)县所有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确证检测情况,对脱失比例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粗确证检测比例分别为73.27%、50.82%、44.04%、35.72%、33.15%,呈逐年下降趋势(χ^(2)_(趋势)=7630.41,P<0.001)。剔除既往阳性、筛查阳性后即死亡和已在外院确证人数后,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校正后确证检测比例为97.64%(9815/10052),脱失比例为2.36%(237/10052)。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01),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最高(3.57%)。不同地区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1),近郊区脱失比例最高(3.14%)。脱失的最主要原因为筛查阳性者拒绝确证检测(108人/45.57%),其中男性79人(73.15%),50岁及以上年龄组53人(49.07%),现住址在成都市内65人(60.19%)。结论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比例较低,但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高于其他机构,应进一步规范检测工作流程,提升检测发现成功率。针对本地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应加强检测必要性和检测流程的宣传,强调早检测、早确证、早治疗的益处,提高确证检测依从性。 何世娇 段振华 王翔 何勤英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特征,并预测成都市丙肝短期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1年成都市丙型肝炎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使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2—2023年成都市丙肝发病趋势。结果2012—2021年成都市累计报告丙型肝炎病例数为1649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38/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存在季节性差异,7月报病数最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的区县均在郊区县;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5∶1,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职业以农民为主。用Holt-Winters加法模型预测2022—2023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19/10万、15.92/10万。结论成都市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检测,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的宣传干预。 奚静 代珍 段振华 施雅莹 邓海云 刘杨 何勤英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HIV/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者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生存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HIV确证日期为2007年1月~2014年6月且在成都市报告或接受检测、随访服务的病例,筛选历次随访中"结核病检查结果"报告为"肺外结核"或"肺结核"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双重感染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83例双重感染者中,分别有278例(47.7%),469例(80.4%)在HIV确证后2个月、12个月内发现合并结核感染,HIV/AIDS在发现合并结核感染后1年生存率为79.6%。以随访发现合并结核感染为观察开始日期,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共随访1 165.05人年,发生141例死亡,死亡密度达12.10人/100人年。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确证时年龄(岁)越大者(HR=1.019,95%CI:1.003~1.035)、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HR=12.278,95%CI:7.918~19.038)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者(HR=1.712,95%CI:1.369~2.141)的死亡风险越高。同性传播感染(HR=0.334,95%CI:0.166~0.672)和异性传播感染(HR=0.328,95%CI:0.137~0.781)死亡风险低于非性途径传播感染病例。结论 HIV/AIDS病例合并结核感染主要在HIV确证后1年内随访发现,年龄、非性传播途径感染、未进行抗病毒治疗、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是双重感染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段振华 吴学庆 施雅莹 鹿茸 范双凤 李治军 姜维华 刘芳 代珍 何勤英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四川省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的分子网络特征及相关因素,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彭州市新报告HIV-1感染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法扩增样本pol区基因并测序,使用基因距离法构建分子网络并分析其特征,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的影响因素。结果采集目标人群血样699份,经扩增获得667条序列,其中CRF01_AE毒株序列335条,基因距离在0.7%时CRF01_AE毒株成簇数最高,186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55.52%,形成45个簇,在彭州市辖的12个街道/乡镇均有分布。入网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19~49岁,≥50岁(OR=1.57,95%CI:1.78~3.17)的感染者更容易进入网络;相比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4.64,95%CI:1.48~14.59)的感染者更容易进入网络;相比于LC镇,DJS镇(OR=0.22,95%CI:0.05~0.99)、GH镇(OR=0.19,95%CI:0.04~0.80)和TP街道(OR=0.34,95%CI:0.16~0.76)的感染者更不容易进入网络。网络中存在高危传播者45例(24.19%,45/186),以男性(68.89%,31/45)、≥50岁(93.33%,42/45)、异性性传播(100.00%,45/45)为主;高风险分子簇3个,分别包含26、22和19例感染者,49.25%(33/67)的感染者存在非婚商业异性性接触史。结论彭州市HIV-1 CRF01_AE毒株传播风险较高,传播范围较广,应加强对CRF01_AE毒株的长期动态监测,针对重点街道/乡镇和高风险传播者采取精准防控,加强对商业异性性行为的干预,减少新发感染。 何佳 袁丹 段振华 龚芳红 李苑 李一平 李娜 杨洪 周玚 廖瑞平 杨碧辉 韩金书 梁姝 杨义厦门市实施“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沈理通 段振华 陈泽辉 杨天赐 林涛 张荣秋 蒋丽娜 曾小红 温慧欣 詹钦勇 苏迎盈 张雅丽 彭质斌 郑建东 郑蓉蓉 秦颖 袁权 陈长荣关键词:抗体 成都市MSM人群HIV感染者健康服务需求及利用调查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HIV阳性者的健康相关需求及利用情况,为该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某社区组织随访管理的HIV阳性MSM人群。结果共调查433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3.5岁。健康服务利用率较高的3项为CD4检测(78.3%),随访管理(49.2%),同伴心理支持(36.7%);较低的3项是抗病毒治疗促进(12.0%),服药依从性教育(14.5%),阳性预防教育(18.0%)。健康相关服务需求最高的3项是新药研发进展(72.3%),药品毒副作用(65.1%),政策补贴(64.7%)。在健康服务获取方式和途径上,84.2%的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接受男同及感染者小组的服务,53.9%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健康资讯。结论 HIV阳性MSM人群健康相关利用情况较差,药物治疗方面的需求明显。应针对这一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吴学庆 都佳 何勤英 段振华 范双凤 钱雯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 HIV 成都市2011-2016年新报告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2017年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检测,早期发现,能够使HIV感染者获得及早治疗,减少HIV的传播、降低死亡风险、提高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为了解成都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晚发现状况, 彭中 吴学庆 施雅莹 刘芳 代珍 段振华 姜维华 范双凤 何勤英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既往检测与HIV新发感染调查分析 段振华 范双凤 施雅莹 吴学庆 姜维华 刘芳 代珍 王晓冬 何勤英成都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扩大HIV检测阻碍因素调查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在成都市18~24岁学生MSM中扩大HIV检测面临的相关阻碍因素。方法于2018年5-6月在全市采用方便抽样的形式,通过培训后的学生MSM调查员,使用流行社交软件招募认识的学生MSM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接受检测面临的阻碍或顾虑因素、性行为和社交生活、对性向的看法、艾滋病基本知识、既往检测情况等信息。结果共纳入535名调查对象,其中有320人(59.8%)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接受检测面临的阻碍或顾虑因素主要是"我担心/害怕我的检测结果为阳性"(80.7%)、"我觉得/担心检测点的地理位置不方便"(74.8%)和"我觉得/担心周围人发现我去做HIV检测后会产生异样眼光"(74.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触过MSM社会组织(a OR=2.54,95%CI:1.67~3.87,P<0.001)、有过同性肛交性行为(a OR=2.36,95%CI:1.31~4.26,P=0.004)、有过同性临时性伴(a OR=1.63,95%CI:1.09~2.46,P=0.019)、知道暴露后预防用药(PEP)(a OR=1.75,95%CI:1.11~2.74,P=0.015)、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越高者(a OR=1.18,95%CI:1.03~1.36)最近1年HIV检测概率增加;与最近1年感染性病者相比,不清楚自己性病感染状况者(a OR=0.23,95%CI:0.05~0.98,P=0.047)检测概率减少。结论成都青年学生MSM中近1年内HIV检测比例仍然较低,扩大HIV检测存在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双重障碍,为此,有必要进一步破除障碍,开展针对性宣教以及精准干预学生MSM措施。 代珍 何勤英 段振华 何世娇 刘芳 罗思童关键词:青年学生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病毒检测 2010—2022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恶性肿瘤死亡现况及Joinpoint回归分析 2024年 目的收集成都市青白江区2010—2022年恶性肿瘤死因监测数据,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现况及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按户籍导出成都市青白江区死亡时间为2010年至2022年的恶性肿瘤数据。通过SPSS 19.0计算粗死亡率、中标死亡率、死亡顺位等指标,描述恶性肿瘤死亡现况,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运用Joinpoint 4.8.0.1,选用“死亡率”模式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恶性肿瘤死亡变化趋势,AAPC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2010—2022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户籍居民恶性肿瘤累计报告死亡12880例,粗死亡率236.40/10万,中标死亡率167.90/10万;男性中标死亡率高于于女性(χ^(2)=2077.877,P<0.001);造成成都市青白江区居民死亡的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2010—2022年成都市青白江区粗死亡率(AAPC=1.990%,P=0.112)和中标死亡率(AAPC=-1.145%,P=0.4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粗死亡率分别以每年1.633%(P=0.037)和1.577%(P=0.037)的速度上升。食管癌(AAPC=-3.131%,P=0.002)、肝癌(AAPC=-5.000%,P=0.001)、胃癌(AAPC=-7.179%,P<0.001)的中标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肺癌和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分别以4.970%(P=0.028)和5.128%(P=0.024)的速度上升。结论2010—2022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恶性肿瘤死亡负担较重。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癌症早诊早治参与度是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重要途径。 徐仙 周思敏 段振华 郭敏关键词:恶性肿瘤 死亡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