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金玉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绵阳市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流行病
  • 6篇流行病学
  • 6篇流行病学特征
  • 6篇病毒
  • 5篇疫苗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发病
  • 2篇毒性肝炎
  • 2篇疫苗接种
  • 2篇疫情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水痘
  • 2篇水痘疫情
  • 2篇接种
  • 2篇发病率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性

机构

  • 10篇绵阳市涪城区...
  • 1篇四川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金玉
  • 3篇李亚楠
  • 2篇张薇
  • 1篇任涛

传媒

  • 8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丙肝防制措施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报告的丙肝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报告丙肝病例1 477例,年均发病率为44.32/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_(趋势)^(2)=18.95,P<0.01),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9,P<0.01),报告丙肝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百分比也同步上升。乡镇发病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40,P<0.0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发病高峰(r=0.003 6,P>0.05);年龄以5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105.26/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9,P<0.01);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0.10%。1 477例丙肝病例中确诊1 035例,临床诊断422例;急性病例23例,慢性1 257例,未分型19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 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丙肝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与策略,预防与控制丙肝的发生与流行。
李亚楠邓炯向仁强刘金玉张先德陈红
关键词:肝炎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统计分析
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了解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特征、分布规律,为制定涪城区梅毒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梅毒病例3 186例,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3.23/10万,死亡率0.01/10万,病死率0.03%。不同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123.77,P<0.01)。城区发病率高于乡镇(χ^(2)=118.10,P<0.0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发病高峰(r=0.077 1,P>0.0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χ^(2)=8.82,P<0.01);不同年龄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9.99,P<0.01),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161.25,P<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33.87%)。结论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和策略,进一步控制梅毒的危害。
李洁朱怡静王蒙杰张先德刘金玉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梅毒发病趋势
2013—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水痘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3—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水痘疫情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水痘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3—2022年居住于绵阳市涪城区,各医疗机构报告的水痘疫情数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对水痘发病趋势和三间(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2013—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水痘病例4417例,无死亡病例。共发生水痘聚集性疫情62起,235例。水痘疫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5.82/10万,不同年度水痘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784,P<0.00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χ_(趋势)^(2)=47.253,P<0.001)。报告发病年均增长率为8.85%。城区街道发病率(102.55/10万)高于农村乡镇(26.2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227,P<0.001)。水痘报告发病有2个发病高峰,以10月至次年1月形成第1个发病高峰,4至6月形成第2个发病高峰。男性水痘报告发病率(85.98/10万)高于女性(65.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92,P<0.001)。报告发病年龄以10~14岁年龄组较高,发病率为519.34/10万;不同年龄组水痘报告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0.233,P<0.001)。水痘报告发病职业以学生为主(77.75%)。绵阳市涪城区适龄儿童接种第1、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3.42%和72.71%。结论绵阳市涪城区水痘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人群为学生(中、小学生),城区街道报告发病率高于农村乡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时间以10月至次年1月为主。应加强对适龄儿童及时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
刘金玉张先德周彪
关键词:病毒水痘发病特征疫苗接种
2012-2021年绵阳市涪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2012—2021年绵阳市涪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发病特征,为制订乙肝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2—2021年居住于绵阳市涪城区人群乙肝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21年涪城区共报告乙肝5165例,死亡4例,年均发病率为87.41/10万,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0.08%,不同年份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1,P<0.01)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3.63,P<0.01)。乙肝发病占各型病毒性肝炎的63.99%(5165/807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季节发病高峰(r=0.04,P>0.05);城区发病率为91.10/10万,乡镇发病率为77.73/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乡镇(χ^(2)=24.15,P<0.01);男性发病率为110.96/10万,女性发病率为63.54/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380.39,P<0.01);年龄以40~<50岁为主(23.74%),不同年龄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67,P<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28.65%),农民及民工次之(27.20%)。临床诊断占4.07%,确诊病例占95.93%,急性病例占0.91%,慢性病例占98.16%,未分类病例占0.93%。结论2012—2021年涪城区乙肝仍处于高发状态,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以城区、男性和40~<50岁为主;建议继续加强以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和策略。
张先德周彪彭秀刘金玉邓炯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传染病
某高校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了解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医科大学一至三年级在校医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结果474名医学生中,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有320人(67.5%),锻炼频度主要是每周1~2次(53.1%),锻炼时间段主要在晚上(49.4%),锻炼持续时间主要是15~30分钟(30.6%),锻炼强度主要是中等(56.2%),锻炼场所主要是校内免费场所(61.6%),锻炼动机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93.5%)。影响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因素是时间充足,喜欢体育锻炼,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消极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没有运动氛围,缺乏器材。结论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和引导,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
刘金玉杨超张俊辉刘军祥
关键词: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校园体育文化
2012—2021年绵阳市涪城区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分析绵阳市涪城区2012—2021年猩红热病例流行特征,为涪城区猩红热疫情预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绵阳市涪城区2012—2021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1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32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7,P<0.01)。猩红热病例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8.31,P<0.01)。城区猩红热发病率高于乡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P<0.01)。猩红热病例在全年各月均有报告,主要分布在4~7月,发病145例(44.07%),10月至次年1月次之,发病143例(43.47%),有季节性发病高峰(r=0.087,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5,P<0.01)。发病年龄主要为3~7岁,为251例(76.29%),发病率为93.41/10万,不同年龄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2,P<0.01);职业以托幼儿童为主,学生次之,分别发病151例(45.90%)和146例(44.38%)。结论 绵阳市涪城区猩红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相关部门应以托幼儿童和学生为重点防控对象,加强监测,严防聚集性猩红热疫情发生。
刘金玉张先德张薇周彪田鹏
关键词:猩红热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儿童
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报告的1848例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920例病例病原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848例,无暴发疫情、无死亡和重症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28.60/10万。时间以4—7月发病最多(897例,占48.54%),其次为10月—次年1月(752例,占40.69%),形成两个发病高峰。城区发病率为297.96/10万,农村发病率为411.87/10万,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区发病率(χ^(2)=43.80,P<0.01)。年龄以5岁以下人群为主(1604例,占86.80%);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983例,占53.19%),其次为幼托儿童(746例,占40.37%);男性发病率为379.61/10万,女性发病率为277.73/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1)。实验室检测920例,EV 71感染1例、Cox A16感染100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819例,以其它肠道病毒感染为主(89.32%)。结论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手足口病感染以其它肠道病毒为主,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与策略,重点加强EV 71疫苗的接种等。
张先德李洁刘金玉周彪陈红张薇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检测
2015—2020年绵阳市涪城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了解2015—2020年绵阳市涪城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腮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20年绵阳市涪城区流腮发病时间、城乡(地区)、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特征。结果2015—2020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流腮病例1207例,无死亡病例,无暴发疫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6.22/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4,P<0.01)。城区报告897例(74.32%),发病率为37.18/10万,乡镇报告310例(25.68%),发病率为33.70/10万,城区发病率与乡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P>0.05)。发病时间以9月—次年1月为主,4—6月次之,分别报告600例(49.71%)、347例(28.75%),形成两个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3~6岁组为主,>6~15岁组次之,两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为678.43/10万、120.02/10万,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4.07,P<0.01)。男性发病700例(58.00%),发病率为41.64/10万;女性发病507例(42.00%),发病率为30.70/10万,男女发病比1.3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7,P<0.01)。职业以托幼儿童发病为主,中小学生次之,分别报告770例(63.80%)、268例(22.20%)。结论应重点加强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腮腺炎疫苗接种,加强流腮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和流行。
鲁新华向仁强李洁任涛张先德刘金玉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腮腺肿大流行病学特征腮腺炎疫苗
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水痘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绵阳市涪城区水痘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共报告水痘病例2467例(确诊病例62例,临床诊断病例2405例),年均发病率74.03/10万,不同年份水痘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11,P<0.01),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χ^(2)=59.87,P<0.01)。城区发病2131例,乡镇发病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3,P<0.01);发病时间以10月—次年1月为主,4—7月次之,分别发病1451例、707例;发病年龄以>10~15岁组为主,>15~20岁组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3.31,P<0.01);男性发病1380例,女性发病108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5,P<0.01);职业以学生为主,发病1879例,托幼儿童次之,发病235例。2015—2020年共接种水痘疫苗102882剂次,年均接种17147剂次。结论绵阳市涪城区水痘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有延后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水痘疫情监测、防控和水痘疫苗的加强免疫等。
王欢邓炯向仁强陈红李亚楠刘金玉
关键词:水痘流行病学特征易感人群疫苗接种
绵阳市涪城区2009—2019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测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09—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构成,为制定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绵阳市涪城区2009—2019年报告的12692例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2902例病例的病原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涪城区2009—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9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7.80/10万,年均递增率为16.86%,未发生暴发疫情。各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5.84,P<0.01),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170.58,P<0.01)。临床诊断病例9790例,实验室诊断2902例(EV 71感染249例、Cox A16感染640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2013例),以其它肠道病毒感染为主(69.37%);轻型病例12569例(99.03%),重症病例123例(0.97%)。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51.64%)和10—12月(28.06%);城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21,P<0.01),城区发病率高于乡镇。发病年龄以1~<4岁组为主(77.14%),发病率达3397.25/10万;职业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56.33%);男女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78,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绵阳市涪城区需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加强对4岁以下儿童EV 71疫苗的接种,采取综合干预预防措施和策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
陈红王欢向仁强王诚亮李亚楠刘金玉
关键词: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手足口病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