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鹏

作品数:40 被引量:115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会议论文
  • 1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皮瓣
  • 20篇缺损
  • 18篇软组织
  • 18篇软组织缺损
  • 18篇组织缺损
  • 17篇动脉
  • 17篇穿支
  • 12篇旋股外侧动脉
  • 12篇股外侧
  • 10篇支皮瓣
  • 10篇穿支皮瓣
  • 8篇旋股外侧动脉...
  • 8篇皮肤软组织
  • 8篇皮肤软组织缺...
  • 8篇降支
  • 7篇皮瓣修复
  • 6篇营养血管
  • 6篇皮神经
  • 5篇四肢
  • 5篇外科

机构

  • 40篇沈阳医学院附...
  • 2篇沈阳医学院

作者

  • 40篇孙鹏
  • 39篇战杰
  • 32篇王思夏
  • 31篇吴锦生
  • 20篇马俊伟
  • 17篇申林
  • 3篇石强
  • 1篇王正东
  • 1篇刘自立

传媒

  • 6篇中华显微外科...
  • 4篇实用手外科杂...
  • 3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区的优化处理
目的 在覆盖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前提下,从功能、外形等方面讨论如何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区的损伤降到最低。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们运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50例,其中有8例...
马俊伟战杰吴锦生孙鹏王思夏申林邢长泰刘岳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2025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黑色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和关键通路,探索其分子机制并发现黑色素瘤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黑色素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EPIA平台对TCGA-SKCM和GTEx联合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使用Bio vemn获得三组数据共有差异基因,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富集、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关键基因,探讨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结果从GSE3189和GSE15605以及TCGA-SKCM和GTEx联合中有交集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15个。主要涉及表皮发育、细胞群体增殖的负调控、上皮细胞分化、循环系统流程、血液循环、皮肤发育、有机羟基化合物代谢过程、超分子纤维组织、负调节细胞粘附、细胞组分形态发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基质、外部封装结构、Collagen-containing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连接、角质化包膜、细胞基部、基底质膜、顶端的一部分细胞、顶端质膜、管基底等离子体膜;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结合、钙离子结合、分子功能抑制剂活动、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组成、酶抑制剂的活动、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肌动蛋白丝绑定、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肽酶调节活动。以及显著涉及到的免疫和炎症的通路有癌症中的转录失调、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互作较强的核心差异基因有EGFR、ERBB2、CD34、PPARG、SOX9、CDKN2A、EPCAM、AURKA、CCNB1、SPP1。结论癌症中的转录失调、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可能是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关键通路,EGFR、ERBB2、CD34、
苏俊战杰王思夏景艺迪龙友琪武睿睿孙鹏
关键词:黑色素瘤生物信息学分析HDACI免疫学机制
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四科应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14 cm×6 cm~18 cm×8 cm,分叶皮瓣面积7 cm×5 cm~11 cm×8 cm。缝接穿支皮瓣与足部相对应的动脉、静脉及感觉神经,11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未进行植皮。结果本组共11例22个皮瓣均成活,无坏死与感染发生。3例6个分叶皮瓣外形臃肿,行二次整形手术,外形及功能满意。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6~30个月,皮瓣血运佳,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无皮瓣移植导致的足部功能障碍。将股外侧皮神经保留在皮瓣内,与受区的感觉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2个,S3级11个,S2级6个,S1级3个。供区一期直接缝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未见供区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运丰富,供区隐蔽。采用分叶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
王思夏战杰吴锦生孙鹏申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旋股外侧动脉软组织缺损
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2例,以第一掌骨背侧皮神经为轴线设计并切取筋膜蒂皮瓣,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拇...
孙鹏战杰王思夏
关键词:岛状皮瓣掌背皮神经软组织缺损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战杰吴锦生孙鹏王思夏马俊伟申林邢长泰
重建大鼠骨髓来源的破骨前体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2014年
本实验采用含大鼠端粒酶逆转录酶(r TERT c DNA)全长的pc DNA载体,体外转染大鼠骨髓来源的破骨前体细胞,探讨是否能重建大鼠骨髓来源的破骨前体细胞端粒酶活性,延缓细胞衰老、死亡,促进骨髓来源的破骨前体细胞分裂,并分析转染后的获得性大鼠骨髓来源的破骨前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其生物学特性,以便为建立标准细胞系提供依据。
孙鹏王思夏王正东刘自立
关键词:端粒酶逆转录酶转染
微血管吻合器在上肢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在上肢创伤修复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动、静脉吻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12月,对18例上肢动、静脉损伤的患者中应用23个微血管吻合器,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血管通畅率。结果18例患者中,肱动脉损伤2条、桡动脉损伤11条、尺动脉损伤8条例、头静脉损伤1条、贵要静脉损伤1条。23条损伤血管均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修复后的血管血流通畅率100%,吻合时间平均3min59S。结论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通畅率高,吻合速度快,可缩短损伤肢体的缺血时间,它不仅可以应用在组织移植中的静脉吻合,在创伤性的动、静脉修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孙鹏战杰王思夏
关键词:血管吻合上肢血栓
多指离断伤同步再植法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多指离断再植的临床方法及再植成功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断指再植的成功率。方法对2009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13例41指多指离断伤采用多指同步再植法进行再植。再植顺序为骨骼固定→指屈肌腱→指伸肌腱→指背静脉→指动脉→指神经。结果本组成活37指,失败4指。成功率达92.5%。术后11例36指获得6~22个月随访,按断指再植的功能评价标准综合评定,优良率达88.9%(32/36)。结论同步再植法在保证成功率的基础上,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孙鹏战杰石强吴锦生王思夏
关键词:手损伤再植术多指离断显微外科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10例11侧,男9例(10侧),女1例(1侧)。单左侧上肢3例,单右侧上肢6例,双侧上肢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26 cm×11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行吻合和缝接,10例11处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与瘢痕增生情况。结果10例(11侧)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1侧)发生感染,通过应用有效抗生素及加强换药的抗感染治疗,术后19 d创口愈合。术后随访4~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与受区相近,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未发现皮瓣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股前外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皮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3块,S2级7块,S1级1块。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切取范围大,血运丰富,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修复电击伤创面的良好选择。
孙鹏战杰王思夏吴锦生马俊伟
关键词:电击伤上肢
骨折病人舒适的护理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以确保住院病人安全舒适的接受治疗和护理.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对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六科40例骨折术后患者男32例,女18例在整体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模式...
孙鹏战杰吴锦生王思夏
关键词:骨折舒适护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