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立娜

作品数:5 被引量:76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药
  • 2篇多药耐药
  • 2篇学成
  • 2篇逆转
  • 2篇逆转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多药耐药
  • 2篇紫苏
  • 2篇紫苏叶
  • 2篇耐药
  • 2篇化学成分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症
  • 1篇氧化酶
  • 1篇药作用
  • 1篇野黄芩苷
  • 1篇乙素
  • 1篇乙酸
  • 1篇乙酸乙酯

机构

  • 5篇青岛大学

作者

  • 5篇霍立娜
  • 4篇高华
  • 4篇刘坤
  • 4篇刘小红
  • 3篇王威
  • 2篇姚慧丽
  • 1篇王威
  • 1篇姜欣悦
  • 1篇张丽
  • 1篇高琪
  • 1篇程坤
  • 1篇刘洋

传媒

  • 2篇中草药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徐长卿C21甾体提取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
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疗法的方法之一,广泛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但肿瘤多药耐药现象(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严重影响化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克服肿瘤药物的MDR,恢复耐药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寻找高效低...
褚文希刘小红姚慧丽霍立娜刘坤高华王威
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
柑橘属药材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阐明不同柑橘属药材乙酸乙酯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峰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贡献程度。方法建立枳实、青皮、陈皮、橘红和香橼乙酸乙酯提取物指纹图谱,HPLC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一黄嘌呤反应体系尿酸生成量,评价各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法研究谱效关系,对照品比对法鉴定主要色谱峰。结果谱效关系分析表明,各药材提取物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圣草次苷〉柚皮苷〉柚皮素〉橙皮苷〉桔皮素〉川陈皮素〉新橙皮苷〉橙皮素。结论不同柑橘属药材乙酸乙酯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峰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郭丙花刘小红霍立娜姜欣悦颜世达高华刘坤王威
关键词:柑橘属DNA指纹法黄嘌呤氧化酶谱效关系灰关联度分析
紫苏叶抗高尿酸血症物质基础研究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和)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是引发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黄嘌呤氧化酶作为尿酸生成的关键酶,是降低尿酸药物的作用靶点。筛选抗高尿酸血症作用植物资源,系统研究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望研...
霍立娜
关键词:紫苏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化学成分
文献传递
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62
2016年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干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苏叶水提取物正丁醇分离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oliolide(1)、dehydrovomifoliol(2)、(-)-loliolide(3)、野黄芩苷(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3-吲哚甲醛(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芹菜素(9)、木犀草素(10)、秦皮乙素(11)、咖啡酸(12)、迷迭香酸(13)、迷迭香酸甲酯(14)、sericoside(15)、咖啡酸乙烯酯(16)、黄芩素-7-甲醚(17)。结论化合物1~2、6~8和15为首次从紫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霍立娜王威刘洋刘小红张丽程坤刘坤高华
关键词:唇形科紫苏秦皮乙素迷迭香酸野黄芩苷
徐长卿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研究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MTT法评价徐长卿提取物分离部位逆转3种人肿瘤耐药细胞株对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作用,采用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徐长卿提取物分离部位显著逆转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和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HCT-8/VCR对5-氟尿嘧啶(5-FU)的耐药作用。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华北白前苷元B 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1)、3β,14-二羟基-14β-孕甾-5-烯-20-酮(2)、新白薇苷元F(3)、白前苷元A(4)、白前苷元C(5)、新白薇苷元F 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6)、白前苷元C 3-O-β-D-吡喃黄花夹竹桃糖苷(7)、白前苷元A 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8)、20-羟基-4,6-二烯-孕甾-3-酮(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徐长卿苷D;徐长卿C21甾体化合物具有潜在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
褚文希刘小红刘坤霍立娜姚慧丽高琪高华王威
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