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涟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涟水县菌痢发病的季节性分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了解菌痢发生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掌握发病动态,以利于提前做好监测,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用数理统计学的圆形分布法,分析1970-2010年菌痢发病的集中度(r)、角均数(ā)和角离差(s),以推算集中时间和高峰期。结果涟水县1970-2010年菌痢发病高峰日在8月10日,发病高峰期在6月21日-10月4日。结论菌痢在发病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集中趋势。
- 张高芹薛士银陈玲
- 关键词:菌痢圆形分布法
- 涟水县2006—2019年艾滋病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了解涟水县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导出2006—2019年现住址为涟水县的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历史卡片,计算不同特征病例晚发现比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9年涟水县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72例,晚发现75例,晚发现比例为43.60%,除2011年外,各年晚发现病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晚发现比例以≥50岁组(58.33%)、文盲(66.67%),农民(51.95%)、已婚者(51.06%)、经异性传播(53.33%),其他就诊者检测来源(57.58%)为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涟水县艾滋病晚发现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涟水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应重点加强≥50岁中老年人群的干预力度,扩大HIV筛查范围。
- 陈玲周晓红何霞
- 关键词:艾滋病影响因素
- 2004-2019年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了解涟水县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9年涟水县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例(HIV/AIDS)进行分析。结果涟水县累计报告HIV/AIDS 173例,年均报告感染率0.99/10万,累计死亡39例,年均报告死亡率0.22/10万;感染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年均感染增长率为15.31%;全县16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城镇、乡镇感染率分别为0.98/10万、0.99/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比为3.681,年龄6~74岁,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占75.7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5.09%)。病例发现以其他就诊者检测方式为主(占30.06%),其次为检测咨询(占26.59%)和术前检测(占13.87%)。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占97.11%,其中异性占51.4%,同性占45.7%。CD_(4)^(+)T细胞计数总检测率为91.33%,诊断1年内首次CD_(4)^(+)T细胞检测结果以<200/μl为主(占40.27%)。结论涟水县艾滋病处于低流行态势,但疫情上升较快,应扩大检测和VCT门诊咨询覆盖面,阻止艾滋病疫情蔓延。
- 陈玲薛士银周晓红
-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 涟水县1951年~2010年麻疹发病趋势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涟水县60年来麻疹发病情况,探讨适合本县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年~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0年来,涟水县麻疹疫情分4个阶段、有14次流行高峰,流行高峰间隔时间3~6a,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率最高为1952年,发病率达1 753.40/10万,发病率最低为1989年和2004年为0。结论:为控制和消除本县麻疹发病,需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加强常规免疫接种,适时开展强化免疫,以消除免疫空白。
- 薛士银王兵张高芹陈玲
- 关键词:麻疹发病率疫情
- 涟水县一起B型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分析涟水县一起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2006年2月23日至3月1日淮安市涟水县清华中学发生了一起流感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37例,发病班级罹惠率为4.46%。病例年龄在13~17岁,男女病例性别比为6.4:1。用RT-PCR法从5例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检出B型流感病毒核酸,病毒分离检出2株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结论 该次疫情为B型流感暴发。今后应加强学校流感防治,流行季节要做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 薛士银陈玲张高芹
- 关键词:流感病毒B型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
- 2011—2020年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涟水县HIV感染现况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艾滋病疫情传播和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报告的涟水县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涟水县累计报告HIV/AIDS 162例,年均报告感染率1.60/10万,死亡率0.31/10万,年均增长率11.40%;男女比为4.4∶1;全县16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涟城街道病例数最多。发病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占91.36%;职业分布主要为农民。检测样本来源以医学临床检查(其他就诊者检测及术前检测)、自愿咨询检测、性病门诊为主,共占82.72%。感染途径均为性接触传播,异性占50.62%,同性占49.38%。结论 涟水县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2016年以来疫情上升幅度较大,防控形势严峻,需多措并举控制艾滋病疫情蔓延。
- 薛同明陈玲
-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 EPI疫苗预防控制相关传染病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涟水县实行儿童扩大免疫(EPI)后对相关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实施扩大免疫(EPI)前后相关疾病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涟水县"六病"年平均总发病率由EPI实施前的515.11/10万,下降到19.54/10万,下降了96.21%;年均总死亡率由EPI实施前9.89/10万,下降到EPI实施后的0.13/10万,死亡率下降了98.65%。结论实行儿童扩大免疫可有效提高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效果。
- 陈玲薛士银
- 关键词:死亡率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