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璐璐
- 作品数:23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追风伞抗炎药理活性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以抗炎药理活性为药效学指标,对苗药追风伞总提物及其各萃取层进行筛选研究,以确定追风伞抗炎活性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结果追风伞总提物组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水层低剂量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追风伞具有良好的抗炎药理活性,其有效部位为水层。
- 谢海琴赵兵邓璐璐黄筑艳张援虎
- 关键词:抗炎药理活性
- 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为了研究鄂西清风藤在降低血糖方面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鄂西清风藤中提取分离化合物,并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从鄂西清风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ronuciferine(1)、(6R,6aS,P)-Isocorydine(2)、N-methylhernovine(3)、N-formyldehydroanonain(4)、Roemerine(5)、(-)-Tetrahydropalmatine(6)、N-feruloyltyramine(7)、N-p-coumaroyltyramine(8)、Quercetin(9)、Dibutylphthalate(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7、8、9具有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 50值为6.1~38.8μmol·L^(-1),其中化合物7、8的活性是阳性药阿卡波糖的40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研究,为该植物在降血糖方面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丁同同邓颖邓璐璐邓璐璐李江
- 关键词:生物碱体外活性Α-葡萄糖苷酶
- 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及其卤代衍生物选择性脱甲氧基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及其卤代衍生物选择性脱甲氧基方法,是按照如下路线进行:以化合物(I)为原料,溶解于溶剂中,加入金属钠,在25℃~60℃反应,得到化合物(II)。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及其...
- 穆淑珍方家琪王青遥邓璐璐
- 贵州废弃烟叶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分析鉴定被引量:2
- 2022年
- 以贵州废弃烟叶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和柱层析等方法制备得到废弃烟叶乙醇提取物中不同极性的粗分段部分。采用NO试剂盒检测不同极性部分对RAW 264.7炎症细胞生成NO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的抗炎活性尤为突出。通过高分辨质谱Q Exactive Focus分析鉴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抗炎活性部分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两个活性部分中部分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多用途废弃烟叶和研制出天然抗炎产品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 孙佳玉穆淑珍李江邓璐璐苏贤坤
- 关键词:抗炎活性高分辨质谱化学成分分析
- 不同产地雷公藤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雷公藤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并研究不同产地雷公藤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Phenyl Dim(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0.2%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65 min为225 nm,65 min后为210 nm;流速0.75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4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好的分离度,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RSD均小于3.7%,待测样品于室温下24 h内能保持稳定,4种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雷公藤甲素86.72%、雷公藤内酯酮107.51%、雷公藤红素76.94%、雷公藤酯甲84.38%。[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可同时测定雷公藤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可为雷公藤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张玉梅曹佩雪张仕林穆淑珍李江邓璐璐
- 关键词:雷公藤HPLC
- 黔产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从黔产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利用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参考文献分别鉴定为3-O-乙酰基齐墩果酸(1),雷酚萜(2),3-氧代齐墩果酸(3),β-谷甾醇(4),木栓酮(5),β-谷甾醇棕榈酸酯(6),雷公藤红素(7),大黄素(8),雷公藤内酯甲(9),雷藤二萜醌B(10),ent-kauran-16β,19-diol(11)。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7和8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值为2~16μg·mL-1。其中,化合物6、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首次发现了化合物3、7对绿脓杆菌和青枯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李江李江李江张仕林王莉云穆淑珍邓璐璐
- 关键词: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属雷公藤红素抑菌作用
- 滇产两面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对滇产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滇产两面针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产两面针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γ-崖椒碱(γ-fagarine,1)、茵芋碱(skimmianie,2)、白鲜碱(dictamnine,3)、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4]、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5)、花椒木精(zanthoxyline,6)、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7)、大叶桉亭(robustine,8)、rhoifoline B(9)、6β-hydroxymethyldihydronitidine(10);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HM QC和HM BC将化合物10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 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 R)进行了一一归属。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结构化合物。
- 沈晓华穆淑珍王青遥谢旭东邓璐璐
- 关键词:两面针化学成分分离纯化
- 脉叶虎皮楠地上部分生物碱成分研究
- 2017年
- 目的:对脉叶虎皮楠地上部分的生物碱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Rp-18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显脉虎皮楠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脉叶虎皮楠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daphnipaxianine A(1)、daphnipaxianine B(2)、daphnipaxianine C(3)、daphnipaxianine D(4)、daphniyunnine A(5)、longistylumphylline A(6)、daphnilongeranin B(7)、longistylumphylline B methyl ester(8)、daphniyunnine E(9)、daphniyunnine D(10)。结论:其中,化合物5~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方家琪程莎莎穆淑珍郝小江邓璐璐
- 关键词:生物碱分离纯化
- 两面针粗生物碱的富集
- 2024年
- 目的探索两面针对体外人红系白血病细胞(HEL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粗生物碱富集方法,为两面针药材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浓度(60%、70%、80%、90%、100%)乙醇对两面针药材的干燥根进行提取,以最高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通过静态、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不同类型(HPD 100、XDA-5、D101、HPD 722、HPD 400)大孔树脂对两面针药材的吸附量确定上样量,富集两面针粗生物碱;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各组粗生物碱对HE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两面针药材经5种浓度乙醇提取,其中60%乙醇提取浸膏的得率最高[(11.937±0.002)%];静态、动态吸附实验表明,5种大孔树脂对两面针药材吸附量为1:500(两面针浸膏:大孔树脂);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富集得到的粗生物碱对HEL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同,两面针粗生物碱样品浓度为80μ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59.62±3.46)%(XDA-5)、(55.81±5.16)%(HPD 100)、(59.33±1.33)%(D101)、(79.63±1.02)%(HPD 722)、(83.97±0.38)%(HPD 400),HPD 400型大孔树脂富集的两面针粗生物碱抑制HEL细胞增殖作用最显著(P<0.01)。结论大孔树脂富集两面针粗生物碱工艺简单、可行,HPD 400型大孔树脂富集的两面针粗生物碱对HEL细胞抑制作用显著。
- 郑朴徐兴莲邓璐璐邓璐璐李江李江
- 关键词:两面针大孔吸附树脂抗白血病
- 滇产两面针中抗肿瘤活性生物碱成分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从滇产两面针的干燥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其一维或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理化性质的解析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9-去甲氧基两面针碱(1)、8-dehydroxyl-buesgenine(2)、6β-hydroxymenthyldihydronitidine(3)、花椒木精(4)、rhoifoline B(5)、两面针碱(6)、白屈菜红碱(7)、博落回碱(8)、白鲜碱(9)、γ-崖椒碱(10)、茵芋碱(11)和鹅掌楸碱(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结构化合物。通过MTT法,首次评价了化合物1~12对黑色素瘤细胞WM9增殖的抑制活性,并发现化合物3和6对WM9细胞的增殖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936μM和0.880μM,研究结果为抗肿瘤药物候选药物分子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 邓颖沈晓华邓璐璐邓璐璐穆淑珍
- 关键词:芸香科生物碱黑色素瘤